宁玮,小小的身躯,黄黄的头发,看着有点像营养不良。但是一双明亮的眼睛映射出宁玮是一个过早就承担家庭重担的懂事学生。这是李老师第一次见到宁玮时的感想。后来经过相处和了解,宁玮的确家境贫寒,规定自己在校一星期只吃一次肉。高中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李老师听说之后便塞给她5元钱,但是宁玮却不舍得花,要珍藏起来,留作纪念。从88年开始,李老师和宁玮便保持着书信联系,在这期间,李老师一直引导宁玮。虽然有时一年两年断开了联系(在这期间,李老师便一直惦记着她),但总是会再联系上。宁玮做过很多工作,但都做到了最好:在北京的饭店,客人留言都是对宁玮的夸奖;在“光华园”饭店遇到“碰瓷”的顾客,宁玮的善良还是促使她尽力帮他们,但是警察都不帮她,这便让她决心离开……等等。宁玮和李老师之间的故事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
当我读到李老师遇到宁玮弟弟的时候的心情,我的眼框湿润了,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可能是被李老师的爱心感染到了。李老师只要有一点关于宁玮消息,不管是坏的还是好的,李老师都非常安心。李老师并没有把宁玮当成自己的学生,也没有居高临下,而是把她当做自己的朋友和孩子,时时牵挂着她。这种关系已经超出了师生之情。在我看来,一般情况下,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也就是教学生的那几年,但像李老师影响宁玮几十年的情况,却少之又少。
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同学学习,他也认为同学的心灵纯净可爱,同学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由于我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也有这样的感觉,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们老师却经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同学,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细细想来,他们个个都是那样可爱;有时候老师对同学好一点,那孩子必定感谢涕零,其实那都是作为一名老师的分内之事啊!
今后,在和同学相处中,我要非常留意树立老师的形象,用真心宠爱同学,与同学和谐相处。爱同学,才能对同学的缺点宽容以待,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同学一起成长;爱同学,才能细心指导同学;爱同学,就有耐心和同学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判去教育同学。李老师转化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