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5个人生阶段心理需求是什么?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有些父母的爱却让孩子感到窒息,因为这些父母不懂孩子的心理需求。
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一集高中生茉莉的故事。
她的妈妈是海归硕士,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放弃了原本的工作,甚至在家装了隐形摄像头,以期将女儿的一切掌控在手中。
只要发现女儿有一点“不好”,她就毫不留情地评判、指责。
茉莉喜欢文学,她却觉得文学丢脸,只有当医生才好,地位、收入都高。
即使茉莉拿了第一,她也不曾表扬:“不要太得意,要不是我这样盯着,你以为你可以考第一吗?”
在这样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茉莉成了“别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品学兼优。
然而,一个寻常夜晚,茉莉跨上阳台,毫无留恋地跳了下去。
16岁的生命,戛然而止。
妈妈怎么也想不明白:
学习优异,家庭条件优渥,妈妈无微不至,明明有着这么好的人生,茉莉为什么会自杀?
之后的剧情更加吊诡。
在通过黑科技提取了茉莉的记忆后,妈妈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女儿:
从六年级开始偷东西;
撒谎跑去见偶像作家;
每考砸一次,就给自己手腕留一条疤;
……
其实大多数父母都是如此,为孩子做出各种牺牲,却偏偏忽略了孩子的真实的需求。
那么,做父母的如何更好地“懂孩子”,让孩子收获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呢?下面我将孩子的5个人生阶段的心理需求分享给大家。
A、0-1岁:请满足我的安全感
0-1岁的孩子,初初来到这个世界,所有的行动无外乎4个字“吃喝睡哭”。
哭,是他唯一能表达需求的方式。
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自己的需求被满足,需要有安全感和亲密感。
举个例子:孩子出生后,一直哇哇大哭,这时老一辈告诉你不要抱,哭一会就好了,抱了之后就放不下来了,你会怎么做?
如果我们按照他们说的,就不管孩子,那么他体验到的会是:
“没有人来管我,我的需求是得不到满足的。我是不重要的。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
这份被抛弃的不安全感,会一直藏在他的心里。
哪怕没有记忆了,也会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型,长大以后也没有办法很好地享受美好的亲密关系。
所以,在孩子0-1岁时,尽可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
让他们在早期就感受到安全感,长大后内心就会相对更加富足。
B、1-3岁:请给我独立自主的机会
1-3岁的孩子,会慢慢进入另一个状态:
开始会说话了、会走路了、会表达了……
这个时候,他会好奇地摸摸这、看看那,去探索一些自己能干的事。
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需要的是能够自主和独立。
举个例子:1-3岁的孩子开始要学着用勺子吃饭了,这个时候天气特别冷,孩子每勺一次饭,就会洒3/4,吃得还很慢,没一会儿饭就凉了。这个时候,你还会让他自己勺吗?
如果我们选择拿过勺子喂孩子,就打断了孩子想自己吃饭的愿望,他想要自主独立的意愿就会被打击、被否定。
这个时候,孩子就会体验到“是我不够好”。
我们很多人成年之后,一旦有些事情没做好或被别人批评了,就会产生很强烈的羞耻感。
根源也许就在这里。
所以,在孩子1-3岁时,允许他独立自主地尝试想做的事,并给予足够的信任与训练。
这样,他就会发展出有意志力的品质,羞耻感也会随之降低。
C、3-6岁:请给我选择的权利
3-6岁的孩子,大脑皮层不断成长发育,正处于好奇心旺盛,定目标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他们,最需要的是能有自己做选择的权利。
比如,上幼儿园的女儿,希望自己上学时,能穿打底裤和裙子,配上小皮鞋。但这时天气比较凉,这样穿会冷,这时候你会怎么做?
如果我们因为穿衣服的事跟孩子大吵一架,并规定她要穿更暖和的衣服,那孩子的一些想法、创造力以及目标感就会被压制。
这个时候,她会体验到内疚感,“都是我的错,我的目标都是不对的”。
等她到了青春期、上大学,就会出现一个很显著的问题: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所以,在孩子3-6岁时,试着满足他的主动性,让他去体验、去试错。
体验过后,所习得的经验也能更牢记于心。
D、7-12岁:请给我信心
7-12岁的孩子,正处于小学阶段。学习、成绩,成了他们生活的重点。
这个阶段的他们,最需要的是:信心。
如果我们把成绩当成孩子唯一的成功指标,就会埋下非常大的隐患。
毕竟,一个班里的前三名,永远只有三个。
很多时候,不管孩子怎么努力,都达不到要求。此时,孩子会感觉很受挫,觉得自己不行,进而产生自卑的性格。
如果这时,父母还“添把火”:“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你怎么这么笨?”“你跟你们班谁谁谁比起来,差太远了!”
那孩子的信心,基本上就被我们毁得差不多了。
这时,不妨试着找找孩子除学习外的其他优势,比如跳舞、足球、唱歌、画画……
针对性强化,以增加孩子的信心。
所以,在孩子7-12岁时,帮助孩子丰富评价的支撑点,帮他去构建更整体的成就感,变成一个有信心的人。
在这个阶段欣赏、喜欢自己的孩子,往下的青春期一般也不会出现太多问题。
E、12-18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个阶段的孩子,最核心的议题是“定义自己”。
在此之前,他对自己的评价都来源于外界、父母、老师。
但现在,他要自评,要实现“自我同一性”的整合。
如果他在前一个阶段,没有培养起来自己的自信。在这一阶段,又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状况就可能会变得糟糕。
假设他沉迷于网络游戏。
这个行为的背后,很大程度是因为他在游戏中获得了现实中无法获得的需求和认可。
所以,在面对孩子青春期的种种“叛逆”时,我们要试着去翻译:
孩子通过这样的方式想得到什么?
很多时候,他是希望我们能够去懂他、理解他,希望我们能成为他更好的依靠。
所以,在孩子12-18岁时,尽量让他在一个相对安全、温暖的家庭氛围中,去获得一些满足、成就感和价值感。
作为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因你而来,但不是为你而来。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内心的恐惧和焦虑,需要父母自己去面对和解决,不可以让孩子去承担。
让孩子承担自己内心恐惧和焦虑的父母,往往是用爱的名义,在控制、束缚着孩子。
所以,比起付出一切“为孩子好”,不妨试着做一个“懂孩子”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