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直播课,武校和我们探讨了原生家庭养育模式对依恋关系的影响。我的原生家庭、养育模式、依恋关系都比较特殊,也非常想与武校探讨一下,于是连麦,希望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
出生没有经过哺乳即被送养,小婴儿缺少了母亲温暖的怀抱和哺育,终身缺少安全感。养母是个很实在的女性,但是不会表达亲密,就算我装发烧,她也不懂得温言良语,或摸摸我的额头安抚我,这种疏离的母女关系带给我的是不会和人建立亲密关系。好在,养父给予我了世界上最好的爱,虽然13岁,还没过完少女时代他就去世了,但他的爱一直温暖着鼓舞着我勇敢地不断更新着自己向前走。但,也不可否认父亲的早逝让我缺乏有力量的男性的指导,自己初中毕业早早辍学挣钱,在家中顶替了父亲的位置,帮助弱弱的母亲维持生活。站位错误也会引发一些问题。
那时,我心心念念想上大学,想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女性。于是辞掉了已有三年工龄的工作,重新步入校园,顺利考上大学,成为一名教师。工作第一个月我就要了一间宿舍带着母亲生活。从此,带了她24年,结婚,调动,租房都带着她,直到2020年4月安详离去。周围尽是美誉之言,身在其中才知道它的代价。
成年后,遇到很多的问题困扰着我,时不时发朋友圈,感慨一番。高中同学看了说一样的感受,她两岁母亲去世,37岁爆雷,抑郁了。那时我的心里就种下了一颗种子:初中开课,高中开课,教给成长如我们这般艰难的孩子们一些经验,一些方法,让她们少走弯路,少些抑郁。2022年,这个愿望实现了,我开始开课,做咨询,用微薄之力,用微弱的光照亮孩子们的心灵,引领她们跟随光的牵引,徐徐前行。
所有的人都知道,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疗愈。我在疗愈别人的同时也在疗愈着自己;我在亲生与养育之恩的夹缝中生存着;我在读张爱玲传记中思考着所谓的“魔咒”;我在吃书中,培训中,实操中提高着认知,改变着行为…
我希望余生幸福,希望我的孩子幸福,希望更多成长困难的孩子们幸福。经历过才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慈悲,你会理解很多怪异行为的背后是苦难…
余生,让信仰在夹缝中开出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