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利用夫妻对话内容影响孩子自己改变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是直接对孩子讲道理的话,很多孩子是听不进去的,甚至有可能会叛逆,生出逆反心。但如果父母在聊天的时候提到这些道理,或者是变相地夸奖孩子,反而让孩子更愿意去接受,比如,如果我们想让问题少年变得乖巧懂事,想让孩子主动地完成一些任务,让孩子越来越优秀,那我们必须要用的一个方法就是“鼓励”,我们要做一个鼓励型父母,其实就是巧妙利用夫妻对话,影响孩子自己改变。
但往往很多家长都是直接给孩子提要求,孩子做到了再给鼓励,做不到就批评指责。
不是他非常优秀了,父母才去鼓励他,而是不够优秀的时候,能够发现细微进步,进行鼓励,让他变得更加优秀。
所以,我们要做好鼓励型的父母。首先,要接纳孩子目前暂时不够好的地方;其次,要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要对孩子有信心,否则随着结果的好坏,我们的鼓励也会时有时无;最后,要把关注点放在过程,即便结果时好时坏,只要整体趋势在变好,哪怕一点点的进步就可以。鼓励可以理解为令人拥有能够克服困难的勇气。
所以与其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如讲好孩子都是鼓励出来的。“鼓励”是大人帮助孩子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时,所必备的重要的技能。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往往都是丧失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孩子,而通过鼓励来帮助一个孩子找回价值感和归属感是最好的方法。
什么是无意间的鼓励呢?
就是我们有意的和第三方描述着孩子的好行为,第三方也非常配合的你的描述,对孩子的好行为,积极的进行回应,然后让孩子无意间的,不经意间的听到。
也就是制造出这样一种效果:装作不是对孩子讲的,但又要保证让孩子听到。
当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注和认可之后,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鼓励。
我们举例说明:比方:孩子平时经常发脾气,今天又生气了,但没有直接大吼大叫,而是忍了3秒钟才发作的。我们想通过鼓励的方法,让孩子学会不乱发脾气:那我们就可以和另一半说:儿子今天生气时,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没有像以前那样直接大吼大叫。
另一半也跟着讲:是呢,我也发现了,这次孩子忍了一会,没有直接爆发,实在忍不住才发火的,我就知道孩子会越来越能管理自己的情绪。
那孩子听了,会不会下次想发脾气时,就会更加刻意控制下呢?
此时,我们也再强调一点,我们要用鼓励的标准来看待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夸奖的标准,即使孩子只忍让了1秒钟,声音比之前少了1分贝,都是我们鼓励的着眼点。
但是如果真正想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我们一定要教会孩子如何去“表达情绪”,只有真正的会表达情绪,表达需求,表达想法了,才会从根源上减少孩子情绪爆发。再比方:孩子写生字很潦草,我们希望孩子书写更认真。那孩子写完作业之后,我就会拿起孩子作业本,欣赏起来。
虽然这页50个生字,只有5个字写得不错。
我也会和另一半说:你看,咱儿子这5个字,横平竖直,框架结构也注意的很好,写得真好看,真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咱儿子进步真大,而且现在写好看的字的数量真是越来越多了。另一半也附和道:对对对,我也发现咱儿子最近写字有进步呢,而且用心了,你看,还有这个字也很不错。
那孩子听了,下次写字时会不会有意的注意横平竖直和框架结构,再用心点呢?
这就是无意间的鼓励,通过夫妻聊天,起到的正向激励的效果,这种刻意营造出来的无意间的效果,往往比直接鼓励孩子效果还要好。
这个无意间鼓励,通过夫妻之间的聊天内容,无形的教育孩子,对青春期的孩子尤其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