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短视频,为何会让孩子越来越笨?
春风

图像

最近,偶然在网上看到一位高中数学老师发自肺腑且掷地有声的吐槽:

(截取部分原文如下)

高中教书十来年,今年头一次遇到:大规模被手机毁了的差生。十个里面十个刷短视频、小电影,越刷脑子越笨。具体表现:坐不住,没有耐心,无法安静看书,不能忍受三分钟以上的思考。

你刷短视频,实际上就是训练大脑短时间暴爽的模式。一个短视频几十秒,看完非常开心,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你爽。一个小电影,几十秒,也让你非常爽。不用多久,一年下来,你的大脑就被训练出来了,被固定了,就是短时间刺激立马爽。这和吸毒,原理上没什么本质区别。

高中数学和物理,一道中等难度的题,起码得做五分钟吧!五分钟之后,解出来了,才有一点成就感,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你觉得很爽。这是跨时较长的刺激,持续刷题,让你大脑习惯这种持久性,你才能学会中等题目。这只是想考到100分,满分150,大脑需要起码五分钟的刺激模式。如果你想考130以上,那起码得适应思考时间长达30分钟,安安静静的思考,没有杂念。

……

评论区引发大量家长共鸣和共情。不得不说,孩子对短视频的沉迷和依赖,已经成为广大父母和老师心中的一大难点和痛点。

听说过打游戏会上瘾,为什么刷短视频也会如此上瘾?

图像

短视频为何让人如此上瘾?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受:短视频一刷就停不下来?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抖音5分钟,人间2小时”用来描述人们对短视频的“上瘾”程度再合适不过了。

刷短视频其实就和“嗑瓜子效应”类似。

01

嗑瓜子效应

现在的短视频,在设计制作的时候,都会尽可能在5-10秒内抓住你的注意力。手指轻轻往上一滑,就能收获10几秒的即时快乐,不知不觉就能刷几个小时。如同嗑瓜子,不知不觉就嗑完一整包。

打游戏、刷短视频、嗑瓜子、K歌都是典型的即时满足行为。而即时满足行为带来的都是及时的、毫不费力的“低级快乐”。

02

更上瘾的算法机制

人们对短视频“上头”,与它的神级算法机制——回声室效应有很大关系。

短视频平台是随机推送视频给你,根据你停留的时间或者滑动的频率,通过大数据算法快速了解你的喜好、习惯,并不断推荐你感兴趣的视频。正因为这种“投其所好”的算法机制,才会让你持续且轻易获得快乐,刷得停不下来。

就像开篇那个高中老师说的:

刷短视频,就是让你成为瞬间暴爽模式。30秒就得爽一下,不然就不舒服,于是继续滑手机,寻找下一个暴爽点。一个又一个短准狠的段子视频,不断训练你的大脑,让你根本忍受不了5分钟的思考。

长此以往,孩子看到的都是自己认同的观点,活在自己喜欢的世界里。就像蚕蛹一样,被信息编织的茧房,层层包裹。

03

多巴胺的快乐

大多数短视频的内容简单明了,易于孩子理解,还伴有曲调明快、节奏动感的“洗脑神曲”,这样短平快的闪屏和高度个性化的信息轰炸,带来了持续的、高强度的视觉和听觉刺激,刺激大脑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这种“多巴胺的快乐”会让视觉型和听觉型孩子沉浸其中,连体觉型孩子都能安静坐下,越刷越快乐。

有网友表示:明明知道刷抖音很浪费时间,但还是一刷就停不下来。

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大脑还没发育完善,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

图像

沉迷短视频的孩子

是如何变笨的?

短视频不是洪水猛兽,本文所说的刷短视频都是指“过度”下的行为。

01

短视频,正在损伤孩子的大脑

长期、过度、沉迷刷短视频,会对孩子的大脑造成严重的损伤。

西雅图儿童行为学家迪米特里·克里斯塔基斯研究发现:健康的大脑纹路清晰,饱满精神,而过度沉迷于手机短视频上瘾的大脑,萎缩严重,感官刺激明显不同。

因为刷短视频时,孩子完全不需要思考,所有的内容、图片、声音都会自动播放,“被动输入”到孩子脑子里。这种被动接收碎片信息的方式,会让孩子陷入到“低级快乐”中不能自拔。

长此以往,孩子大脑中主管高级思维的前额叶功能就会退化,认知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随之受损。这也是为什么长时间沉迷短视频的孩子很难爱上学习,又学不进去的主要原因。

02

短视频,正在毁掉孩子的专注力

短视频所传播的信息碎片化、话题转换快、获取便捷,当孩子沉浸在短视频的即时满足时,很容易忽略那些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的快乐行为。比如:读书、运动等。这会让孩子逐渐失去自主思考能力,对学习失去兴趣,专注力随之下降。

另外,当社会面临信息过剩时,我们的集体注意力会下降。

微软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2015年8秒。15年时间里人类的专注力下降了1/3。而如今海量的短视频让我们接触的信息更以几何倍数增长。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更倾向于碎片化的阅读模式,注意力也成为了稀缺资源。有没有发现,我们越来越难沉下心来阅读一本著作,即使是一篇长文章都会快速拉到最下方收尾。想想你有多久没有完整读过一本书了?

短视频吞噬的,不仅是孩子的时间,还有孩子宝贵的专注力。

03

短视频,正在影响孩子的睡眠

在一项针对128名参与者的单独研究中发现,对睡眠质量影响最大的应用程序是抖音,参与者在使用抖音后需要1小时7分钟才能入睡。

比起其他媒介载体,短视频更能刺激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释放,睡前刷短视频,会使孩子的大脑持续兴奋,以至于一段时间内都难以入睡。

04

短视频,正在影响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对短视频上瘾,一旦家长试图强制要求关掉手机,让孩子停止观看视频,孩子的大脑就会进入多巴胺赤字,产生巨大的落差感。多巴胺的缺乏会让孩子出现情绪波动,如哭闹、易怒,甚至更加冲动的行为。

相信很多家长曾经看过类似新闻:

浙江一位爸爸看着儿子倒数的成绩,大发脾气,一气之下没收了孩子的手机,在孩子吃饭的时候不停地骂,孩子直接走进房间,从11楼跳下去了。

孩子全身多处骨折,遭了不少罪,好在保住了性命。

诸如此类的悲剧非常多,而且,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的反抗也会越发激烈。父母越是禁止,孩子就越要玩;孩子玩得越久,父母手段就越强硬,如此恶性循环。

05

短视频,正在破坏孩子的价值观

短视频平台的门槛非常低,创作者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拍摄、剪辑、上传。对于一些不恰当、低俗、恶俗的内容,很多孩子还不具备很强的分辨能力,加上一些所谓的“网红效应”,很多孩子会觉得很新鲜,很酷,即便自己没刷到,在和同学朋友的耳濡目染中也学会了。

有一次我女儿说,一个男同学老叫她“小卡拉米”,她不明白什么意思就去查,发现是“小角色”并带有骂人的意思。认知型性格的她觉得这么玩梗骂人很不对,感到非常生气,后来她说身边越来越多同学把“小卡拉米”当做口头禅,甚至觉得这是一种酷,你不说就out了!

一些烂梗张口就来,出口成“脏”,甚至觉得说起来很酷,孩子们的价值观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负面、扭曲。当孩子们处于畸形价值观中的“低级快乐”不自知时,家长们务必要引起重视,及时调整孩子的价值观。

图像

构建和调整价值观,于孩子成长、成才阶段的培养非常重要,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工程。也是王禹博老师《高级人生规划师》课程的核心板块。课程内容小编不便透露太多,但是调整孩子“认为说脏话是一种很酷的行为”的认知,倒是可以剧透课程中几招。

电视剧《底线》中就有一段爸爸(靳东饰演)教导女儿的话,可谓是调整孩子价值观的经典,值得所有家长学习和借鉴。

剧情是这样的:

妈妈得知女儿在学校说脏话后非常生气,于是把这事告诉了孩子爸爸。爸爸听到后觉得不可思议,了解到原来女儿说脏话是受到新来的一位同学的影响。

于是,爸爸走进女儿房间:“我刚刚批评了你妈妈!”(还偷偷拿了一瓶女儿爱喝的饮料,成功卸下女儿防备心,拉近与女儿距离)

女儿感到很诧异。

爸爸:“我先问你个问题,在学校是不是说脏话了?你这个说脏话是跟谁学的?是不是你们班新转来的那个小男生?”

女儿点点头。

爸爸继续:“你跟爸爸说,你为什么要说脏话呢?”

女儿低下头:“我觉得那样很酷。”

爸爸:“没错,是很酷!因为所有说脏话的人都觉得很酷。可你想想,(注意,开始调价值观了)所有人都能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情那有什么酷的。要做,咱就得做那种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那才叫“酷”。(开始导入新价值观)比如说有礼貌、有涵养、有教养、待人接物不卑不亢,这才叫真正的“酷”。对不对?

女儿眼神一亮:知道了。

短短几句话,就调整了孩子对于“酷”的认知。

当然,调整价值观很多时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事,还要满足很多条件,有很多注意事项,比如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导入适合孩子材质的价值观,适合家长材质的未必适合孩子……涉及要素较多不便一一展开,家长们想要掌握核心技巧和方法,还得回到高级课程中不断系统学习和领悟。

颜元说:“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

《人生规划师》系列课程中的知识,只有不断被运用、落实到实际的育儿中,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和力量。

科技是把双刃剑

短视频盛行,是时代趋势。既然是趋势,便只能顺应,不能逆转。

凡事都有两面,家长将短视频视为洪水猛兽、明令禁止的行为大可不必;另外,很多父母把“短视频”当作育儿神器,也非明智之举。

这场战争不是家长与孩子,也不是家长与短视频之间的战争,而是家长与多巴胺之间的战争。

图像

如何打赢这场战?可以先将本篇文章读给孩子听。另外建议家长多从以下两点发力:

◆以身作则,陪伴仍是主旋律。

有样学样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家长们要以身作则,减少孩子与短视频的接触机会。尤其是家有模仿型性格的孩子,他们天生模仿能力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不要试图对自控力薄弱、大脑、心智、是非观都未发育完善的孩子讲大道理。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不了战略上的懒惰,陪伴仍是主旋律。

适当的时候,还需要父母适度地“逼”一把。比如,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

6岁之前:父母尽量不要让孩子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就算是用的话也要删掉游戏、短视频等娱乐APP;

6-12岁:不宜过度打压,可以与孩子协商规定玩手机的时长、次数,并且严肃立下使用规矩,如有违反必须接受处罚;

12-18岁‍:青春期的孩子一般自我意识较强,父母应该适当管理、引导为主。

父母恰到好处的爱,有拒绝,也会有满足。

◆多带孩子做延时满足的事情。

比起“及时满足”带来的“低级快乐”,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延时满足”带来高级快乐。像读书、学习、运动、兴趣班等这些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取得一定的成绩后才会拥有的快乐。一个孩子内心不断被填满,也就具备了延迟满足的能力。

教育永远是预防大于干预,在不正确的时间里,少接触,才是最好的办法。

图像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1260703
推荐日记
《家长会》
《奕彤成长日记》
《亲子日记266——周四晚间日常》
《读书》
《亲子日记第208篇 》
《做一个安静的温和的妈妈》
《日记605 2023.10.13 周五 天气多云》
《日记》
《亲子日记211篇》
《家长会(624)》
《亲子日记224 肯定孩子》
《亲子日记》
《2023.10.12 周四 多云 亲子日记594篇》
《亲子日记163篇2023.10.13星期五阴》
《陪孩子走过小学6年读书心得》
《母爱,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和放手》
《《如何跟孩子交流》》
《我要学英语》
《今天早上的小情绪》
《2023年10月13日星期五》
《学习《弟子规》》
《2023.10.9星期一》
《请假》
《关于读书》
《2023年10月13日第213篇 盛开的蓝雪花 星期五 晴》
《杨文琪亲子日亲第二天》
《第628 参加家长会》
《242-2023-10-13》
《日常》
《5+2=0》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