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日记第717篇 星期一 晴 2023年10月16日
我们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家的那个家,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每一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都有了感受,他们嗷嗷待哺等待着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而我们,恨不能倾注自己的所有,也想把自己能够拿到的最好的一切给予他们,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慢慢的就会发生很多的变化,孩子们开始变得个性鲜明起来,不同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脾性。而经常不被喜欢的孩子,他们就会无意识的自卑、讨好、顺从、不敢大声说话、活的像一个小透明。而那些被爱着的孩子,会勇敢的向外敞开自己,表达自己,因为他们觉得世界是美好的,安全的。我们经常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在坐的同学们,不管你们认同不认同,身为父母的我们,都正在创造着孩子的原生家庭。
养育孩子不是认识一个人,而是在创造一个人!身为父母的我们,正在创造我们的孩子。我们创造了怎样的孩子呢?是不是无意识的剪掉了孩子展翅翱翔的翅膀,生生把学霸养成了学渣,把本身内心富足的孩子养成了缺乏自信和力量的的孩子呢?孩子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身上的很多模式,借由孩子,我们开启自我的内在成长。可以说,孩子是上天赐予父母的礼物,是父母疗愈自己的最佳机会。如果没有孩子,我们怎么能看到自己身上需要成长的还有这么多呢!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中,我们是什么样子,孩子就会模仿什么样子。我们会发现,孩子的年纪越来越大,同时,也越来越难管。孩子为什么越来越难管了呢,这是因为孩子们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模仿的基础之上,创造出新的模式。孩子从小看着父母的行事方式,一眼就能看穿我们的套路。那些觉得养孩子很轻松的父母,一定是和孩子相处非常融洽,沟通非常通畅的父母。而感觉孩子越来越难管的父母,才会对孩子苦口婆心的说,反复不停地讲,希望孩子能理解,希望孩子能做到。但事实就是事实,如果父母不懂得如何去感受孩子,去理解孩子,去倾听孩子的内心的声音,是没有办法真正的协助支持到孩子的。当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差,当孩子一次次对我们关上了房门,他的心门,也对我们关闭了。
知乎有一个匿名提问:一个家庭健全的孩子,为何会感到缺爱?主题说,父母一没离婚,二没家暴,三没出轨闹矛盾,她甚至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样的家庭比这更幸福完整?然而,从小到大,她始终感觉自卑、焦虑、抑郁,无法正常社交。明明糟糕的成长环境更容易让孩子患上心理疾病,可为什么在近乎完美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极度缺爱?这一问揭开无数人藏匿在童年的伤痕。其中一个回答触动人心,说:因为人类幼崽需要情感上的连接,而大部分家长都“爱无能”。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无私的爱,那一定是父母给予孩子的爱。然而现实中,父母爱孩子,却不懂孩子;给予爱,却并非是孩子想要的;到头来,爱却成为一场伤害。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原生家庭,或多或少,也会在原生家庭里受伤。但这并不意味着,成人身上那些没有被疗愈的创伤,需要一代代复制下去了。父母不是因为有了孩子,就会成为好父母;父母也需要学习成长,才能胜任成为合格的父母。会爱才是真爱,真爱需要学习。爱一定是给他所需,而非己要。只有你通过自己的学习,去获取你内在的智慧,才能帮助你和你的孩子从困境中走出来。当我们的内在智慧被激发出来,不是生活中的问题消失了,而是,你内心变得强大而有力量,不再惧怕问题,而是有很多的方法去解决他们。教育一定是先有高品质的关系,才会有高品质的教育。你和父母的关系,就是你和整个世界关系的投射。原生家庭对于我们影响深远,想要改变,需要更有深度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