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2023.10.20亲子日记晴244篇
木子李

父母面对孩子,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冰山一角。

父母认真生活的样子,才是孩子成长的养分。

——虎妈

教育最忌讳的,是一群躺平的父母在拼命鸡娃

前两天,搞教育的朋友讲了一件趣事: 

他发现5岁的女儿“举止反常”:吃完饭就往沙发上一歪,拿个ipad开玩。

他一时很费解,孩子啥时候有这么个习惯的? 

思索片刻,才想到,这不就自己下班回家后“常规动作”吗:往沙发上一躺刷手机。

发现问题所在后,他感慨道:

“我是做教育的,知道孩子很善于模仿父母,但没曾想会到这种程度,有时候自己无意识的动作,都会被孩子学了去,以后更不敢大意了。” 

教育界常说一句话: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孩子身上的许多问题,映照出的是父母身上的问题。

这话一点不假。

教育最忌讳的就是只在孩子身上使劲

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一类家长:

打麻将成瘾,一边叫着“发财,胡了”,一边催促孩子“好好做作业,将来考个好大学!”

手机不离手,游戏玩得眉飞色舞,却要求孩子“认真读书”......

这样的家长可太多了,自己本身就有一些坏习惯,但眼里只能看到孩子身上的问题。

央视曾拍过一个教育短片,叫《听,孩子们在说》,里面有一段就是:

一家三口坐在一起,爸爸在打游戏,妈妈沉迷电视剧,对孩子的需求熟视无睹。

女儿只好抱着自己的玩具,小声嘀咕:

“你们要我好好学,但是你们通常自己都管不住自己。”

难怪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说,中国的教育,最值得吐槽的就是家长。

“我总觉得天天在家打麻将的父母,是很难教会孩子读书的。

很多家长总是在抱怨孩子不够进步,然后把责任说成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其实这种抱怨里面相当大的比例藏着推卸责任的部分。”

确实,教育最忌讳的,就是只在孩子身上使劲。

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视频,一个6岁的小男孩带着哭腔控诉自己的爸爸:

“天天就知道让我学习,可全家就你自己不学习。”

“你老玩你手机上的游戏,还不让我玩。”

孩子虽小,但父母的一言一行全部都会被他捕捉到。

如果父母没有以身作则,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那再怎么要求孩子,通常都很难起作用,反而还会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孩子成长路上最不该偷懒的是父母

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一个孩子学到的绝大多数东西都来源于他的父母与家庭。

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孩子。

在综艺《超脑少年》节目中,有一位学霸爸爸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秘籍,就是“把自己玩游戏的时间挤给孩子,孩子学多少,自己就学多少”。   

安徽理科学霸董吉洋也曾说:

“偶尔我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言传身教的力量,胜过千言万语、耳提面命。

山东有一个“学霸村”。 

不足500户的小村庄,出了16名博士,30多名硕士,100多个本科,每家每户都有大学生。

这里的父辈都是农民,文化水平并不高,但他们都给了孩子非常好的学习氛围。

村里一位女博士的爸爸,每天一有空就习惯性地拿起报纸认真阅读,20年如一日。 

爸爸对知识的重视,潜移默化影响着女儿。女儿凭借对知识的渴望,一路走出家乡。

童话大师郑渊洁说过这样一句话:

“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效果非常好。”

如果你看到别人家孩子,作文写得好,说话出口成章。

背后一定有父母在带他看书阅读,感受大自然,提高他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如果你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喜欢体育,热爱运动。

背后一定有父母带他一起锻炼,晨跑、爬山、骑车,在一次次酣畅淋漓中得到鼓励;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教育孩子,不能光说不练,总要有行动,做出榜样。 

只有父母不断进步,孩子才会变得优秀。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浙江宁波有位爸爸,为了激发六年级的女儿对古文的兴趣,自己先花二十多天时间,将父女俩最爱的动画片《千与千寻》改写成了七千字的文言文。

看到爸爸写古文,女孩也跃跃欲试,自己用古文写了篇《夏》,文笔相当不错。

说起女儿的成绩,这位爸爸表示,自己教育孩子主要靠言传身教。

只要孩子在家,他就会尽量不看电视,如果看也会看一些纪录片和经典的动漫作品。

从小到大,父女俩每天晚上都会一起“学习”,孩子在书房写作业,他就会安静地坐在边上看书。

在他看来,这并不是为了监督,而是陪伴。

不禁想起文豪托尔斯泰的一段话:

“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当我们自己做好了,孩子自然会在耳濡目染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影响。

三等的父母发脾气,二等的父母讲道理,而一等的父母会做好自己。

很多时候,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比为孩子做了什么更重要。

《妈妈这样定规矩,孩子最有自控力》里讲了这样一件事。

有次,一个老同学来找作者何艳娟求助:

之前工作忙,孩子一直丢给公婆带。

现在儿子15岁了,成天就想着上网打游戏,软硬兼施也无济于事,一打他就离家出走。

何艳娟犯了难,孩子已经过了最佳教育期,改变的希望其实很渺茫。

所以,她只好无奈坦白,自己没啥好办法,最多建议父母多花时间陪陪孩子。

然而一年后,这位家长却找她报喜,说儿子考上了重点中学。

何艳娟觉得不可思议,赶忙询问是怎么做到的。

她说,她听从了建议,放下事业,开始全职陪伴孩子。

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没闲着,重拾了大学课本,考下了注册会计师证书。

妈妈的努力被儿子看在眼里,儿子也开始发奋学习。

用孩子的话说就是:

我不想人家说我不配做我妈的儿子。

想要孩子变成什么样,父母要先努力靠近那个样子:

如果想让孩子看书,我们就要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捧起书看;

如果想让孩子懂礼貌,我们得先学会不吼不叫;

如果想教给孩子一个道理,我们要自己先去实践。

托举一个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对自己严格要求,懂得学习和反思,做好孩子的领路人。

点个“在看”,与所有父母共勉。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1271380
推荐日记
《亲子日记》
《少年当立凌云志,报效祖国正当时》
《目标明确,习惯成自然》
《20190904》
《2023年10月19日 星期四 天气 多云转小雨》
《照顾生病的我》
《10月19日》
《光》
《向坚持写亲子日记的家长学习》
《讲故事—屋顶上的小树》
《秋菊》
《忙碌的日子简单记录(三)》
《今日周五》
《搬搬之前的日记20190902》
《生活里的甜》
《亲子微时光》
《自我反思》
《20190916》
《写给孩子的信》
《2023年10月20日》
《随手记 2023年10月18日 星期三 天气晴 第594篇》
《亲子日记》
《好好学语文》
《 亲子日记》
《更应该向孩子学习坚持的精神》
《忙碌的早上》
《随手记一太阳好,心情好》
《随记》
《23.10.20》
《2023年10月20日第220篇 真实与正确 星期五 晴》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