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动力》一,怎么设定恰当的目标。
本书中文副标题:“从想到到做到的成事法则”
作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心理动机专家艾利特·菲什巴赫。
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想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打算每天抽出时间学习,结果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想通过一项职业资格考试,但买来了教科书却没怎么翻开过;又或者,想减掉身上的赘肉,但是锻炼了1~2周,没有明显效果,就坚持不下去了。
这类情况,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想到,却做不到”。
这可以说是我们的生活最让人苦恼的一类“人之常情”了。
市面上已有很多书讨论过这类问题。而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算是给我们应对这类困难补充了一些新的思路。
这本书的书名,它的英文直译标题是《完成任务:来自动机科学的惊人教训》。
这里说的“动机科学”,是专门研究人的“动机”从产生到实现的知识领域,最近几十年发展很快。说白了,它主要研究的就是,怎么才能帮人们更多地“想到又做到”。
跟市面上很多讨论这类话题的成功学书籍不同,这本书里呈现的结论和建议,都是从大量的实验数据中分析得出的,集结了动机科学这个领域的很多最新研究成果。
书里提醒我们,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想到却做不到”,是因为在追求目标时会面临这么三类障碍:
首先,是设定的目标不合理。
很多时候我们的愿望落空,不是因为自己能力差,或是别人在阻挠,而是因为目标本身有问题。
比如,“我想变得更健康”,这样的目标太空泛了,很难贯彻执行;
再比如说,“我要每天坚持跑步”,这样的目标听起来很像一件苦差事,会降低你的行动热情。
所以作者强调,设定恰当的目标是实现理想的第一步。
那么,什么样的目标才算是“恰当”的目标呢?这个问题留待后面详细讨论。
其次,是行动中的懈怠。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到新年或生日,给自己订一个新的目标,甚至有明确的计划,但是过不了多久,就因为各种原因逐渐放弃,最后不了了之。
这说明要完成一个目标,最难的不是提出目标和计划,而是在推进任务的过程中,怎么坚持不懈,避免半途而废。
这是作者要帮助我们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是目标之间的冲突。
在现实中,我们不可能只做一件事而不顾其他的工作任务及生活要求。所以很多时候,一个人达不成目标不是因为不重视、不努力,而是因为目标之间有冲突,让人无法集中精力,在一件事情上取得突破。
因此怎么对多个目标进行权衡取舍,在兼顾次要目标的同时,实现核心目标,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那么,我们该怎么突破这些障碍呢?这就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本书主要内容由以下三部组成:
一,怎么设定恰当的目标,
二,怎么保持行动的韧性,
三,如何处理目标的冲突。
希望本书能帮你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更多地把“想到”变为“做到”。
~~~~~
第一部分,怎么设定恰当的目标
首先,要为自己的理想设定一个恰当的目标。
那么,什么是“恰当”的目标呢?
首先,它不能太空泛。这很好理解,像“我要健康快乐”“我要成功”,这类目标,就属于是太空泛。
那什么叫不空泛呢?
比如说,把“换一份工作”作为目标吧。
这个目标,确实不空泛了,但是作者认为,这也不算是恰当的目标,因为它不满足另一项要求,那就是,目标要能激发我们的奋斗热情。
“换一份工作”,它听起来更像是一个任务,一份苦差事,就容易让我们在潜意识里降低行动热情。
而从激发热情的角度来看,“探索新的职业机会”,就比“换一份工作”要更贴近一个恰当的目标。
不过注意,这还只是“贴近”,到这里还没结束。“探索新的职业机会”,它也存在问题,那就是,不够量化。比如,我每天用业余时间要去探索、接触多少个新的职业机会,这才算是把目标量化了。
为什么需要量化?
这是因为很多时候,一个能激发行动热情的目标,它是令人向往的,但是它并不能直接指导你的行动,也就是,不能把理想跟行动连接起来。这就很容易让我们的行动力大打折扣。
比如你只是简单地告诉自己,每天都要探索新职业机会,每天都要提高身体素质,那么最后很可能沦为每天象征性地浏览一下招聘网站,走几步路;但如果你要求自己“每天都要探索新的职业机会,至少投出3份简历”,或者“每天都要提高身体素质,至少跑步三公里”。这样的目标才能兼顾“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
想要把目标量化,也很简单。通常就是两种方式,一种是定“多少”,也就是数量目标;另一种是定“多快”,也就是速度目标。
比如,你要求自己每天走1万步,这就是数量目标;
你的老板要求你一周内完成公司的预算报告,这是速度目标。
已经有很多研究证明,跟抽象的目标相比,这些量化的目标更有效,更能促进人们积极完成目标。
例如,马拉松运动员的抽象目标是更快地完成比赛,但他们通常喜欢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目标,比如在4小时内完成比赛。
有一项研究分析了1000万名马拉松爱好者的数据,发现在这些人中,恰好低于设定时间完成比赛的人,比恰好超出目标时间的人多得多,也就是说,更多的人会在3小时59分内而不是4小时01分完成比赛。换句话说,当运动员在离终点越来越近时,一想到有很大机会在目标时间内完成,就会在最后几分钟拼尽全力,在设定时间内越过终点。这就是数字目标的作用。
再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丹·阿里利教授有这样一个做法。在大学里,老师通常会规定学生完成论文的截止时间,而阿里利则允许他的学生自由安排提交论文的方式。他们可以设定每篇论文的提交日期,也可以不设期限随时提交论文,只要一个学期完成三篇论文就行。
所以,有一些学生选择提前定下截止日期,而另一些则没有。这就给了老师们一个把这两组学生做对比观察的机会。
结果,他们发现,那些给自己设定了截止日期的学生,会在每个截止日期临近时,积极地去完成任务。而那些没有给自己设定期限的学生,会更多地把任务都堆到最后,也更容易出现完不成的情况。
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到,目标一旦量化,我们就会很重视,并争取实现这些确切的数字;它会拉着我们朝目标努力,让我们更容易监控进展;它会提醒我们,什么时候应该加速,或者可以慢下来,随时进行调整。
比如,你的目标是保持良好的睡眠,就不如定为每晚睡够8个小时,每晚睡够8个小时,又不如规定自己每天晚上11点前必须入睡。
目标越具体,越容易监督执行,从这个意义上说,“量化目标”是我们设定目标的核心环节。
小结:
设定恰当的目标是实现理想的第一步。
恰当的目标要满足三个要求:
(1)不能太空泛;
(2)要能调动你的行动热情,不会让你觉得它是一件苦差事;
(3)要可量化、可执行。
这样的目标会激励你,在实现目标的路上一直保持振奋,同时根据任务的进度,随时做出努力和调整。
(下接第二部分,如何保持实现目标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