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第四届展示活动江南体育场李明新老师的评课稿(三点建议)
我们在听课中也认为,存在的问题明显,教学实施和生成中存在的问题更多。这种大会评课,没法点名道姓的评。仅从教学改进角度提出一些建议和认识。仅仅是我个人的认识。
一、 追求有发展意义的教学。
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生真正的发展和生长,学生核心素养的切实培育。什么教学发展都要为学生的真实发展服务。也有评委说,考虑到日常的常态课教学是不是要朴实、扎实、务实一些,不是展示老师,要关注学生。务实要立足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借班上课为什么有的推进很难,因为不了解学生。我们课堂的教学不能虚晃一枪,不能搞眼花缭乱的招数,预设好不好就看生成。我们看一节课,不能看静态的设计,要看师生的互动,要看实际的效果。这16节课中也有一些环节就是在走过场,学生在这个环节中不会落实教学活动。我们在教学中更多想看到《故宫博物院》中老师生成性的环节,老师和学生都很自然,这样课堂又活跃又生动,课堂上老师的指令性问题还是多,启发性还是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是没有被激发。多是在概念上做文章。老师不要强势地教,要给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展开学习。
二、实现守正基础上的创新。
守正就是守住语文教育的规律,教学的原则,守住我们几十年语文教学改革的经验。
第一,要守语文教学之道。
有的评委感到,这一次的课语文味少了一些,学生课文读得少了,语言品味少了,生硬的、枯燥的、简单的学习方法、记住方法多了。没有把落实语文要素和学习结合起来。提问不是走程序。再比如,教学手段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AI技术使用一定要为教学效果服务,更要重视语文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本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在工具性的过程中,人文性不能被忽视。比如,习作情感的自然流露,题目就在告诉我们教学重点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什么样的作文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呢?过于雕琢方法,不会自然流露,如果你要获得这样的情感,就要激发,不能直接、理性的弄写作的方法。任何写作都是这样。
第二要守儿童学习之道。
小学语文学习是6-12岁儿童的学习,儿童的学习有自身的特点,学生学习有兴趣吗?认知能达到吗?从儿童出发才能建立学习,不能教师一厢情愿的教。课堂是学生展示的场所,不是老师展示的场所。不能脱离学生去学,否则就没有学习兴趣。比如习作教学,不管你是教实用性,还是文学性的作文。学生写作一定是完成情感的交流,生活的交往,人与人的交际,习作教学有一个重要的规律。这个规律是符合儿童的语言,从情感入手,从需要入手,不是从方法入手。
第三守备课教研之道。
我们有很多成熟的经验,比如钻研教材,重视对文本的研读。老师只有把课文研究深、研究透才能更好地驾驭教材。前提是深钻教材,深钻学情。现在很多老师把目光放到了单元,但是没有看清单元的目标。提高语文老师的学科专业水平,你的语文相关学科水平,你怎么认识知识、方法,语文在教知识和方法上,只有在实践当中形成能力了才是真正理解掌握了,不是简单认识、背下来,甚至在黑板上列下来。这都和语文老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有关。提高语文老师的学科素养,非常重要。
三、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和研究
对于语文学习任务群这样的新概念不理解。我们目前接触的专家、老师,对这个概念还不清晰。甚至大家在理解的过程中还有不一致的地方,所以对新概念要有新的认知,靠我们的专家、教研员、学校的干部,要理解认识到,语文学习任务群,是解决学习内容和任务的概念,通过这个概念的深化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在现在的教学中,在落实理念的过程中体现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现行统编教材在编的时候虽然在课标前,但是有很多沟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任务群,我们在研究中需要打通联系。在语文教材的修订中要更明晰,更明显。
我个人有一个认识,在小学是否一定要更多的去提“大概念、大情境、大单元”。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把现有对教材的理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不容易了。至于“大概念、大情境、大单元”如何去做,我们要继续加强研究。从本次活动的16节课来看,理解还需要深化,比如情境性的问题,什么叫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怎么适合小学生的课程?任务群理念下阅读教学、习作教学怎么开展?不可走极端,一定要尊重语文教学的规律,把握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我们要严格把关每一节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总之,语文课改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研究,共同努力,让语文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让学生的精神在语文课堂和课程建构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