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动力》二,如何保持实现目标的动力
有了恰当的目标之后,我们就需要重点考虑如何保持迈向目标的动力。
说到这一点,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如何建立良好的习惯,如何制定奖罚规则等等,但作者认为,首先要强调的不是这些,而是监控进展,即通过关注任务的进度,激励自己坚持下去。
关于这一点,作者有这样一个故事。本书作者年轻时是以色列公民,曾在军队服过两年义务兵役。而作为一名女性,她所从事的文职工作极其无聊,除了收发文件,大部分时间无事可做,但又必须坐班在岗。无奈之下,她只好把度假作为坚持工作的目标,把工作看作假期之间的间隔,每六个月为一个周期,通过数倒计时迎接假期的方式,来熬过那段沉闷的岁月。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提出,监控任务进展对于保持动力非常重要。就像她在军队服役时,盯着一个又一个的假期,每天数着倒计时来获得激励一样,当我们感觉在实现目标上有进展时,就会有动力坚持下去。这也是为什么前面提到,要为自己的目标设定一个数字指标,这样便于掌握进展。
不仅如此,作者告诉我们,记录任务进展的方式,也就是记录一件事的“完成量”还是“剩余量”,也会影响完成目标的积极性。
比如一本书读了四分之一,是把它看作“已经读完了25%”还是“还有75%要读”,会影响我们的阅读积极性。这是为什么呢?
通常人们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开始和结束的时候都会比较积极。因为开始时能看到明显的收益,而结束时能看到成功的前景,能给人鼓舞。
在中间阶段,人的干劲和效率往往会降低。因为这时候,无论你将自己的行动和已经完成的任务相比,还是跟没有完成的剩余任务相比,都显得很微弱,所以容易出现心气下降、动力不足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种状况,作者介绍了一个方法,叫做“小区域原则”。也就是说,在追求目标的初始阶段——比如进度大约1/4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先停一下,回顾已经完成的任务,因为它是小区域,剩下的部分是大区域;而过了中间点之后,我们就应该看还差多少没有完成,因为完成的部分变成了大区域,剩下的部分是小区域。这样一来,我们的行动产生的影响就会显得更大。
比如,你想读完7本《哈利·波特》,刚开始读完了两本,你就应该停一下,回头看看,告诉自己“真不错,已经读完两本了,再接着读两本吧”,而等到读完第4本之后,再去看看剩下的一小部分,跟自己说“只剩3本了,肯定能读完”,这样,你读书的积极性会更高。
那么“小区域原则”在实践中管用吗?
我们来看作者参与设计的一个实验:纽约有一家卖寿司的韩国餐厅,曾经推出“买十赠一”的促销活动,它把优惠卡分为两种,一种是从0到10累计消费次数,一种是从10到0倒数消费次数,谁完成10次消费就送一次免费午餐。哪种优惠卡的效果更好呢?
结果显示,这取决于顾客能得到免费午餐的进展。
比如,有些顾客,拿到卡片之后,可能很快就来吃了好几顿,已经超过5顿了,那如果优惠卡在设计上,能让他们把视觉注意力放在还差几次上,他们就会更快回来消费。
另一些顾客,拿到优惠卡之后,可能并不是经常来,两个月了才来了三次,那如果卡片在设计上,能把他们的视觉注意力引向他们为数不多的那几次光顾,他们就会更快回来消费。
概括来说就是,在追求目标的开始阶段,要多去引导顾客注意他们已经来吃过的几顿;而在结束阶段,要多去引导顾客注意他们还没消费的那几顿,这样就能增加食客的回头消费率。
这也说明,“小区域原则”是管用的。
对于其他的任务,如果我们想更好地激励自己,也可以用上这个原则——在没有到达任务中间点时,我们应该多回顾已经完成的进展,而过了中间点之后,就应该更多地向前看。
当然,对于完成目标而言,仅仅监控任务进展肯定不够,为了不断前行,我们还需要从成功和失败的行动中获取反馈。
在推进一项任务时,如果获得的反馈是正面的,就会让人很振奋,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重复前面成功的方法。
但是如果遇到了挫败,就会降低我们做这件事的积极性,不仅是因为情绪受了打击,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现在的做法有差错,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那么,如何在遭遇挫败后保持追求目标的动力呢?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几点,比如保持心理距离,把自己的状况抽离出来,想象它发生在一个陌生人身上,客观冷静地看待失败;
再比如把自己的失败当做一种经验,向那些有类似困难的人提供建议,从而增加自己做事的信心等等;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一种强调学习的成长型思维。
所谓成长型思维,是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概念。在她看来,人们对自己的智力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有些人相信人的智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发展的,这就是“成长型思维”;另一些人则认为智力是静态而不能改变的,这就是“固定型思维”。不同的理解会影响人们对待负面反馈的态度。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大脑不是固化的,它在面对挑战时会不断学习和发展;重要的不是正确完成每一件事,而是通过学习获得成长;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只要通过它们取得进步,就是值得的。
比如说,有人考英语托福失败了,但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增加了自己的词汇量;有人参加实习生训练营被淘汰,但至少看清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有人想换工作没有成功,但增加了面试求职的经验,如此等等。
以这样的心态看待我们的目标,就能降低失败的负面影响,把失败变成进步的阶梯。
(关于如何培养和应用成长型思维,请参阅《终身成长》)
我们对一件事的投入和积累的专业知识,也能降低负面反馈的影响。比如,有一位从业几十年的销售高手,在一次季度考核中排名垫底,他不会感到气馁,因为他对自己多年积累的专业优势有信心,他相信这只是暂时的波动。这种挫败不但不会击倒他,反而会激发他的斗志,让他更有动力重回巅峰。
相反,如果是一位刚入行的新手,在销售排行榜上垫底,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或天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行业。
从这个角度看,通过长期投入积累的专业优势,才是对抗失败的最有力屏障。
总之,设置一个适合自己的、具有强大驱动力的目标是实现理想的第一步,第二步是通过监控任务的进展来自我激励,保持成长型思维,让自己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下接第三部分,如何处理目标之间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