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该是怎样一种难能可贵的境界?
常规教育围绕一个字:“静”。讲课声音尽量小,学生读书要求用心但轻声。发现分心的孩子,宁可疾步走过去,告诉他看黑板,也不大声呵斥。就是在“静气”中,我的心也静了下来。反思:面对多次提醒依然我行我素的孩子总忍不住发火,面对孩子吞吞吐吐的发言总是急于打断,总提醒孩子们要安静,而自己的声音却洪亮无比……于是,我尝试与孩子说话、讲课时适当降低声音分贝,就像霍玉霞老师那样:那是我来二小后第一次带学生去图书室大阅读,孩子们也是第一次,偌大的图书室给五年级孩子视觉的冲击力可想而知,即便是之前做了充足的铺垫工作仍遏制不住50颗好奇的心和想要表达的嘴,熙熙攘攘的议论声打破了图书馆的静,我刚想要大声呵斥,又碍于图书室不能喧哗的尴尬境地时,霍老师优雅的走过来,“同学们,”声音温柔平静,吵闹声竟奇迹般的戛然而止,“书已经准备好了,请按小组坐好开始阅读吧!注意读完之后把书恢复原位。”孩子们乖乖照做,就是那一次改变了我很多。从此尽量不戴扩音器,孩子们也安静了不少。
教育之道,在于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静气”,是父母和教师的共同责任,先让自己成为有“静气”的教师或家长,以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阅读是最美的静姿态,以自己的阅读带动孩子们的阅读,以自己的“静心”滋养孩子们的“静气”,也给此刻读书的我带来心平气和的感动。
时常幻想这样的场景:午后的阳光偷偷溜进窗棂,孩子们个个手捧书卷,或思或读,间或提笔而书、会心而笑、扬眉长叹……教室一隅,师亦捧书,与孩子们共赴一场心灵之旅。那该是多么惬意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