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几天又过去了,每天的事情重复做,标准的三点一线。
晚上睡觉前,不知道怎么回事,老大无缘无故的委屈的哭了,我反复追问什么原因,一会说叔叔追他,一会说姑姑打他,一会又说班里同学把他东西弄坏了,到底是什么情况,也搞不清楚,突然他说“妈妈,你抱抱我吧”?我欣然张开手臂,抱起了他,不知怎么的,趴肩膀上呜呜大哭,我接着问“有什么事情都可以跟妈妈说,不要一个人憋着”,他接下来的回答让我咯噔一下,他说“妈妈,我长大以后你不要离开我”,哇哇的哭了。
我很纳闷一个8岁的孩子,为嘛突然因为这个伤感,以至于嗷嗷大哭。是什么让他有这个分离焦虑呢??
百度下才知道,这其实就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什么是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种心理需求,一种渴望稳定、安全的内在的精神需求。是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在确定感和可控感两方面。说白了,安全感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就是一个人的表现,带给另一个人的感觉,一种让人放心、信任的感觉。
父母要如何给孩子建立或培养安全感?
第一,高质量地多陪伴孩子。
提高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安全感。陪伴不等于陪着,需要父母提高陪伴的质量。
有些父母说是“陪伴孩子”,孩子在那玩玩具,父母也在一边玩手机,这是不可取的。想要提高陪伴的质量,就和孩子一同做一些事情,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全身心的陪同,例如:一起玩积木,一起看电视等。
第二,改善家庭氛围,改善夫妻之间的相处模式。

父母吵架,最受伤的是孩子,也最容易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孩子会担心父母离婚,会害怕父母不要自己。
父母要相亲相爱,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只有在充满爱的家庭环境里成长的孩子,才会拥有满满的安全感。
第三,拒绝对孩子说“不要你了”。
孩子还小,无法明确分辨真假,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跟孩子说“不要你了”,“在闹就把你扔掉”等类似的话语。
很多父母,在孩子闹腾的时候,常常会说出这种具有“威胁”性的话,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安稳一点,听话一点,可是这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害怕真的被丢掉。
第四,如果需要离开,明确肯定的告诉孩子。
有事需要出门时,不要偷偷的出门,孩子会因为找不到父母而伤心,不利于给孩子建立安全感。
出门时使用明确、肯定的语气告知孩子,有需要的可以跟孩子约定一下时间,如果孩子没有时间的概念,可以换算成孩子明白的概念,如几集某动画片的时间等。
第五,不要吝啬表达你的爱,经常告诉孩子“妈妈爱你”。
明确告诉孩子“妈妈爱你”,经过时间的积累,孩子就会懂得明白妈妈对自己的爱,可以有效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最后,想要给孩子建立安全感,需要从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