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爱尔维修有句话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然而现实生活中,多的是不懂教育却还对孩子各种不满意的父母。
有的家长习惯性打击、批评孩子,在他们眼中,好像孩子永远有不足。
殊不知,越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孩子就越是无法长成父母满意的样子。
挑剔的家长,容易养出低自尊的孩子
作家三毛就曾写信给父亲控诉:我这一生最大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请您欣赏我。
父母对孩子充满爱,也总是乐于帮孩子找问题,指出孩子哪里做得不好、有什么缺点——
这种题都能做错了,怎么这么笨啊!
每天起床这么晚,拖拖拉拉,以后怎么办?
要主动跟阿姨打招呼,怎么这么没礼貌……
多数家长不以为然,但挑剔,很容易养出低自尊的孩子。
《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一书中提到:父母对孩子的苛责,伤人的态度,偏见,以及不合理的期待,都会内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从而形成一套反自我的内在声音。
孩子从小得到的爱,越是苛刻,越是有条件,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越低。
父母表现出的不满意,孩子可能不会反驳,但不代表打击和伤害会消失。这些阴影,会一直贯穿岁月,永远定格在孩子的生命里。
父母越挑剔,孩子越没动力。很多亲子矛盾,大多源于父母的不懂欣赏,也源于大人习惯于用大人的眼光来挑剔孩子。
父母对待孩子不好的言辞和行为,会让孩子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一无是处。
一个人可以对自己要求高,也更容易成功,殊不知,过度要求自己,反而会适得其反。
比如有的孩子平时成绩挺好,但一到重要考试就掉链子,有的会厌恶学习,排斥学校;有的难以承受巨大的学业压力,不愿向父母求助,自己又难以排解负面情绪,变得易怒,情绪失控……
挑剔、苛责并没有给孩子向上的动力,相反,给孩子带来了坏的情绪,而坏情绪,只会让孩子痛苦,朝着优秀的反方向发展。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托举是深深地理解和接受。
漫画家宫崎骏说:父母对子女真正的爱,是理解、欣赏和鼓励。
我们希望孩子变好,却总是用批评的方式,孩子怎么可能会去做呢?
只有先读懂孩子的内心,父母的教育才起作用。
1. 看见孩子的优点
樊登老师曾说:每一个孩子一定有不完美的一面,更多的去看好的地方,发现亮点,才是一个孩子成长进步的方向。
当你不断地让亮点变得越来越多,阴暗的地方就会变得越来越少,这才是让孩子获得自尊自信的方法。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妈妈吐槽孩子难教育,休息日里每天追着打着让孩子做作业,但孩子很是叛逆,只知道画画,一天能画一幅。
看完孩子的作品,我发现,该教育的不是孩子,是家长。
孩子的画作很有灵性,看得出很有天赋,并且对色彩的敏感度很高,用色大胆,线条均匀。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着极高的自律性。
父母对孩子坚持画画的优点选择视而不见,反而只知道批评孩子。如果这位家长能看到这些优点并且表扬他,孩子会有强烈的被认同感,充满自信也会更愿意接受其他挑战。
养育孩子,是一门欣赏的艺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接纳孩子原本的样子,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优点上,孩子才能恣意生长,活出自我。
2. 直接说出需求,调动孩子的胜任感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说: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认识的一位家长,希望孩子假期能学着做家务。她会每天早上把菜买好,然后跟孩子说:今天妈妈有点事情,做饭的任务就交给你了,我买了一些菜,具体x点的时候你就可以开始准备了。
把做饭的流程全给孩子说一遍,最后说:要是你喜欢做什么你就自由发挥,妈妈相信你有这个能力。
具体提出要求,孩子才能准确接收到信息从而执行,给孩子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还能让孩子从中获取胜任感。
要求要具体明确,别让孩子猜你的心思,沟通才能更加顺畅,也才能更好地配合。
3. 注重培养孩子的软实力
心理学家钱志亮说:真正决定孩子一生的,永远不是短期内的成绩表现。
在孩子的教育上,很多家长都本末倒置,催着孩子努力考高分上名校,只是拥有高分也不够,还要多才多艺考级拿奖给孩子施加压力,这样只会导致亲子双方都身心俱疲。
比起分数更应该培养孩子的品质,真正能成就孩子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强烈的求知欲、上进心以及对目标的坚持追求。
心理健康、自尊自信的建立、人格发展、思维能力、抗挫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这些内层能力,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重要“软实力”。
多关注孩子自身的成长,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瓦拉赫效应”,它告诉了我们:孩子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强点和弱点。
一旦找到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的拓展,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教育孩子,我们都应该懂得一个道理:不是每一颗种子都是橡实,可以长成高大的橡树。
不要用父母理想中的完美标准来要求孩子,不满意的高要求背后,是苛求,更是限制。
放下对完美的执念,把一个更健康的环境交到孩子手里,而不是努力追赶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