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比一天好,感恩所有……
今天看武校的这篇《由一次婚宴想到的》,我们每一位为人父母者,是不是或多或少有文章中妈妈的影子。比如孩子一次次忘记带水壶,送;一次次忘记带书本——送;作业落在学校——去拿,每次放学书包大人习惯性接过等等问题,这些个小问题其实蕴藏着很多我们大人不必要的“溺爱”。每个人都会有做错事或忘东忘西的时候,给他们机会,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样错误,那就是进步,值得被鼓励表扬。但我们父母,千万不要包办的太多,看上去是爱孩子,实则是不正确的爱。
正如高尔基所说: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是啊,爱是本能。那我们真的会爱孩子吗?会爱的恰当好处吗?懂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爱吗?如果不懂、不会爱,可能我们的爱就会让孩子“倍受煎熬”,就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不知所措,遇事会不辨是非对错。到头来,父母爱的方式方法不对,就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后来等孩子不知对错、不懂感恩时,又怪孩子做的如何如何不好。
想想根在哪?在于最初我们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而非孩子本身。人之初,性本善。
文章内容:朋友女儿结婚,我应邀参加结婚庆祝宴会。我到了不久,来了母女二人,与我同坐一张桌子。小女孩看上去六七岁的样子,估计刚上一二年级,果不其然,询问后我发现她竟是清平小学一年级二班的一名学生,而且还认识我。
席间,我观察到了下面几个现象。
现象一:当服务员端上红彤彤的大虾时,大家都逐个取食其一(虾是按照人数上来的)。等大家取完后,我发现女孩的餐盘里静静地躺着两只大虾:一只虾是属于她自己的,另一只虾是她妈妈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看到小女孩任何的表情变化,没有听到小女孩一句感激的话,也许这一切对她来说太平常、太应该了。妈妈亲自动手将两只虾掐去头,剥下皮。之后,孩子将两只虾“消灭”掉了。
现象二:有一道菜叫“金玉满堂”,就是以玉米粒、青豆、小面汤圆为主料的甜品菜,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吃。婚宴上,也上了这道菜,我看到妈妈第一个用匙子取了三汤匙盛进小碗里,还很仔细地将碗里的青豆一个一个挑出来,看来孩子不喜欢吃青豆。
现象三:小女孩带了一个饮水杯,我猜有两种可能。一是孩子在学校用的杯子,放学后没放家里,直接带到酒店里了;二是可能妈妈怕酒店的杯子不卫生,自带了杯子和饮用水。我观察到了一个细节,孩子要喝水,妈妈拿起杯子,打开杯口的饮水口盖,递到孩子手里。
女儿盘中的两只虾,本不都属于她,但她却占为己有,看来我们的孩子已经习惯于接受父母的照顾。在她的世界里,吃掉那两只虾无须说声“谢谢”之类的感恩话语。为自己盛菜、挑出自己不爱吃的食品,为自己打开喝水的杯塞子,这些在孩子眼中都是妈妈应该做的。父母呢,也习惯于“奉献”,不管孩子是否需要,是否有利于孩子成长,就一股脑儿地包办、代替,母亲的“勤快”带来的只有一个后果:孩子开始依赖和懒惰,一旦形成习惯,将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这就是这一代孩子成长的问题所在,更是隐患所在。试想,如果孩子连一个简单的杯塞都不能自己打开,在学校还能喝上水吗?难道班主任老师还要在百忙中增加为孩子开杯塞这项任务吗?如果我们的家长如此溺爱,如果我们的教育再躲在背后,再没有一定的力度,这代孩子在二十年后还能撑起这个国家吗?在这方面,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是不是该给家长的爱泼一些冷水了。一个没有挫折的成长过程是不完整的,这对孩子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没有好处。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引领家长和社会成为教育、学校的同盟军,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达成共识,共谋教育策略,将是学校、教师无法回避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