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不是一刀切的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的教育。尽可能挖掘挖掘并发展向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再各方面都获得理想的发展,成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优生”,最终成为对民族对国家有用的高素质人才,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最高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经过这两个多月的共读,在李镇西老师的笔下,我见识到了真感情的教育,懂得了“后进生”的转化方法,今天再次拜读对“优生”的培养思考这一章节,对班级管理与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今天大多数人的眼中,“优生”是指成绩拔尖的尖子生,然而作为老师我们都应该知道,一个真正的“优生”必定是一个品德、学习和各方面能力都优于同龄人的学生。在这一章节中,我明白了优生的两兼性:一方面,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以及各种能力比一般学生相对要好一些;另一方面,他们除了仍然存在着一般学生在这个年龄容易出现的毛病外,也存在着他们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其中比较经典的有:容易自满、自负,产生虚荣心;还有的同学会产生心理上的狭隘情绪造成不正当竞争;也有一部分同学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不及一般普通同学。
李镇西老师提到的特殊考试中所反映出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优生教育不能只注重分数。一些教育者不但只注重优生的学习分数,而且“一好遮百丑”,把他们其他方面的优点也有意夸大,相反的缺点却选择性无视,这种“疼爱”何尝不是另一种溺爱,烂爱,只会荼毒学生的心灵!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对“优生”进行培养呢?李老师在书中给出了六种方法: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帮助“优生”认识自己,教育“优生”保持童心,激励“优生”超越自我,训练“优生”受挫心理,培养“优生”创造能力。在李老师的方法指导下,引导学生立志,使“优生”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在实际生活学习中,学生有了志向的指引,有了努力奋斗的目标与方向,保持一颗童心,淳朴善良,不因一时的失败而气馁,也不因别人强于自己而嫉妒,在面对分数和荣誉时学会淡然处之,在老师的适当“打击”下不断磨练自己的挫折意志,不断超越自我,创造自我,最终完成一场合格的教育。李老师的真知灼见为我们班主任工作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学以致用,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