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不仅关注后进生的转化,对于培养优等生也有法宝分享给我们。
优等生,一个令所有家长,老师都喜欢入耳的词语,一个让这群优秀的孩子自带光环的词语,一个是聪明,自信,勤奋,认真,坚持,自律等的代名词。毋庸置疑,在优等生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他们在课堂上那强烈的求知欲,听课时那囧囧有神的眼睛,积极举手发言,认真书写,做题速度快,作业独立完成,遇到有难度的题目,总是喜欢不断去挑战自我和同学,课间也会和同学一起玩,学习时认真学,玩时很痛快。但是在优等生这个光环的背后,也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他们也有自己脆弱的一面,或者需要不断挑战自我的方面。
前年教的六年级班里有个晓艺同学,她每次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很稳定的一个孩子。她平时的有点数不胜数,认真不用说,作业是信得过,智商也高,也曾听她课间和同学们说过,她从来不玩手机,就这点自律,就可以拿出来和同学们炫耀了。但是,每次考试后,我进教室,发现她在那哭,过去问,才知道,觉得自己数学没考好,对于这样的孩子,没得批评,我安慰她找到错题原因,下次考试别再踩雷就行。一次课间也看到她趴在桌子上哭,过去问,也没有原因,也没有同学欺负。后来知道,她是心情不好,情绪发泄。在临近毕业学业水平测试的一次考试,我前脚进教室,她就哭,还是因为没考好哭,和她一起分析了错题,有几道确实不应该错题的,抄错数计算失误,这样的学生是自律自知型的,平时没有的错误。但是,也反应了她考试时的紧张和心理变化,没有控制好自己,顾着紧张,顾着考虑考试结果,导致发挥失常。所以,心理战术很重要,特别对于这群优等生,平时自带光环,也有一定的压力,一旦自己成绩下降,她们就会承受不住,情绪崩溃,这就是抗压能力亟待提高。
平时,在培养优等生上,我们不仅关注他们学习成绩的变化,还得注意心理变化,她们也需要心理的疏导,我们一定多留份心,及时关注到这种细微变化,有问题出现,才会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