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似转瞬间来到了寒冬腊月。在记忆里,高照的艳阳好似还在散发着热,而我们好似还在树荫下汗流浃背。
又是周末,我们在爸爸下班后就启程回去看望爷爷。出发时天也只是微微泛黑,不想回到老家已然夜幕低垂,像缀有宝石的黑纱将整个世界遮盖得严严实实。迎着冷风,我们进了一家餐馆吃晚饭。餐馆里人不少,吵嚷的聊天声与窗外呼啸的风声相撞,汇为一体。好久没有和爷爷一起出来吃饭了,我低头喝着热乎乎的汤,听着大人们交汇在一起的响亮的声音,暗自想着。见我填饱了肚子正四处张望,爸爸就给我讲了两个故事,就是这两个故事让我直到睡前还挂念着。
“现在的学习,需要发散思维。”爸爸是这样说的。他说,有个让一整个公司都束手无策的问题,即怎样让牙膏的销售量提高,有人提出更改包装等措施但都被否定了。而最后的解决方法是:加粗牙膏管口。更令我想不到的是,这个方法是由一位在牙膏厂打工的工人提出的。第二个则有关中国“鸟巢”。建造“鸟巢”时难倒了许多有名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最后其灵感竟来源于一位工人。那位工人用火柴梗解决了总设计师长时间的困扰,依据的原理也只是简单的三角形的稳定性。两个故事讲完,我不再无所事事,而是专心思考着这其中的道理。“学问的高低并不绝对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语文老师也说过:“有学问并不代表有文化,学问和文化是两个概念。”当时只觉疑惑,现在好像有些醒悟了。
简单整理了一下,我们就回去了。这顿晚饭,因为那简短的“长谈”而格外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