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3 星期一 晴 亲子日记第2165天——七年级嘉琪妈妈
教育意义的美文推荐(部分)
微博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和幸福孩子无法共情的瞬间。
正如鲁迅所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有些孩子把家当港湾,有些孩子把家当牢笼。有些孩子跟父母亲密无间,有些孩子跟父母疏远淡漠。有些孩子可以在爱中放肆,有些孩子却只能在渴求爱的过程中委屈自己。都说天下无不爱孩子的父母,可到底是什么让孩子对爱的感受千差万别。又是什么样的爱,才是孩子最渴望拥有的幸福?
一、3-6岁幸福就是我的小情绪能被父母接纳
一位患焦虑症的朋友曾对我说过一段特别伤感的话:“不是我的焦虑难以安抚,而是我从来没有被好好安抚过。”小时候不小心摔倒,磕伤了腿,爸爸不是问我有没有摔疼,而是责骂我为什么走路不看路?心爱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玩坏了,我难过地找爸爸诉说,爸爸反怪我说:“谁让你不看好自己的玩具。”第一次一个人睡觉,我害怕极了,爸爸不耐烦地说:“长大了就要一个人睡觉,有什么可怕的。”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确实,孩子的每一个小情绪背后,都有一个需要被看见和重视的原因,或是呼唤爱、或是寻求关注、或是向父母求助……
那些不被父母接纳和妥善安置的小情绪,不会自己消失,只会在孩子的心中郁结成伤。消解孩子情绪的良药,是接纳和理解。孩子需要父母有温度地回应,让自己的内心生出积极和勇敢的能量。正如有句话所说得那样:“一个拥抱可以治愈99%的悲伤,缓解120%的压力。”一个情绪被允许,被接纳的孩子,心里才能长存安宁和温暖。
二、7-11岁幸福就是爸妈相爱家庭氛围松弛和睦
《奇葩大会》里有个很可爱的姑娘叫刘可乐。但她说起自己的父母时,却满面忧伤。她的妈妈是一个很严格,很强势的人,爸爸是一个自由洒脱的人。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凑在一起,就像是一对无法共存的矛盾体,总是争吵不断。她在父母的争吵声中长大,也在父母的争吵声中抑郁成疾。她患上了严重的“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的时候,她每天都想自杀,狂躁的时候,她可以几天几夜不睡觉。充满火药味的家庭氛围,让她活得像一只“惊弓之鸟”,让她的内心饱受折磨。父母不合,成了她人生中最大的噩梦。
其实,早有调查研究显示:“夫妻经常吵架的家庭中,孩子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相比较来说,离婚家庭的为30%,和睦家庭的为19%。”也就是说:父母的关系好不好,决定了孩子好不好。在父母战争中长大的孩子,很难长出结实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记得综艺节目《小不点嘚不嘚》中,记者曾问孩子们:“看到父母恩爱,你想说什么?”一个小女孩满脸幸福地说道:“继续秀吧,爸爸妈妈幸福,我也觉得很幸福。”
正如周国平所说得那样:“家庭和睦,父母相爱,孩子能在有爱和快乐的氛围中度过童年,她的人生就会有温暖明亮的底色。”父母恩爱,是对孩子成长最好的滋养,也是一个孩子人生最大的幸运。
三、11-12岁幸福就是我开始叛逆父母仍然耐心陪伴
很多父母都以为:孩子到了青春期,什么都要自己做主,就不再需要父母了。可事实却恰恰相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青春期不是父母退场的时候,而是孩子最需要父母持续关注和陪伴的时刻。
著名作家麦家也曾为儿子的青春期头疼不已。初二那年,儿子突然有一天关上了房门,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外,再也没有打开过。儿子不愿意跟父母沟通,也不允许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否则就大发脾气,用离家出走来威胁。麦家很着急也很苦恼,但他没有放弃尝试走进儿子的内心。
做饭的时候,他刻意叫儿子来帮忙,一起完成一桌佳肴;吃饭的时候,他主动给儿子夹菜,找话题跟儿子聊天。他邀请儿子陪他一起散步,和他一起爬山。他会提前帮儿子准备好登山鞋,也会在儿子爬不动的时候,伸手拉儿子一把。虽然他跟儿子之间的交流依然寥寥无几,但他明显地感觉到儿子紧闭的内心有所松动,叛逆的情绪也在慢慢消解,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雨果曾经说过:“只有父母的陪伴与爱,才能让青春期孩子感受到生命中最真挚的温暖和关怀。”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迷茫又矛盾。他们一边渴望独立,一边寻找关注,一边推开父母,一边需要父母,他们所有的挑衅、叛逆其实都是在试探父母的爱。所以,家有青春期孩子,一定要多给他们一些耐心和陪伴,多陪他们聊聊天,多给他们一些时间去确定爱,确定自己。不管他们表面上如何高冷,如何反叛,如何不需要我们,我们都要知道:孩子内心最渴望的温暖和栖息地,仍然是父母。只有我们的爱与陪伴,才能帮孩子跨越青春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