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颜之乐”源于孔子及其弟子颜回的故事,孔子一生颠沛流离,不得其用,但孔子的内心却总是那样祥和乐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亦有很高的学问和道德修养,却是终身贫困潦倒:”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颜之乐”的”乐”是指儒家学者那种安贫乐道、达观自信的出世态度与人生境界。孔颜在这种生活中体会到的乐,是区别于物质之乐的精神之乐,心灵之乐。它发自内心的,不会受外部环境和人生际遇的影响而减弱或消失。因而,在极简陋的生活条件下,这种快乐也能源源不断地生发,在绝粮被困,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这种快乐也能不绝如缕地流露。这种乐,只有圣人那颗浑然天理,不夹杂一毫私欲的心能够产生。这种乐,也就是知天、事天、同天的乐天之乐,这种乐也是自得其乐的乐,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乐,是法喜充满的乐,是性与天道本身中正平和的乐。
“孔颜之乐”是儒家所追求的道德修养境界,体现了他们对物质、名利的淡泊,是一种安贫乐道的人生精神境界。”孔颜之乐”作为这种理想精神境界的代名词,其本质要求人们超越物质、功利的需求,达到一种高尚的人格境界。它对于沉溺于功利境界的当代人来说是一剂清醒的良药,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义利观,有利于个人身心和谐。
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我们当今世界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精神生活却越来越空虚,心灵失去了真正的快乐。”孔颜之乐”作为儒家思想的最高精神境界,达到它是非常不容易的,完全能做到的人更是很少的。但是它对那些沉溺于功利而欲拔不能的人来说,则不能不说是一剂清醒的良药,它对弥补功利主义的情感生活的精神之空虚,直接起到了某种平衡的作用。在今天,这种卓然高标的理想人格与精神境界依然还会成为现代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二、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义”主要指的是善,其作用是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因此属于精神价值。”利”由于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而属于物质价值。继承和发扬“孔颜之乐”义利观,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追求物质利益与求富疾贫是人的天性,对物质利益的合理追求也是允许的,但要以”义”为统帅和规范,以正当的途径和合法的手段去谋取,坚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准则,坚持反对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不道德行为。
三、有利于个人身心和谐。在个人身心关系上,”孔颜乐处”境界强调的主要是一种身心和谐、心态平和、性情恬淡的精神境界。他正确处理”穷”与”达”的关系,要求我们不管是贫富贵贱,都要有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和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孔颜乐处”赋予了心理健康更新的标准--”诚”、”从心所欲不逾矩”以及”心闲”、”无事”等。这些标准为人们认识和预防精神健康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据,从而也有利于现代人追求更加理想的精神健康和更有成效的现代社会生活。
”孔颜之乐”讲君子固穷,并不是倡导人们追求贫困落后,耻谈富贵,而是说无论际遇的困达与穷富,都应该遵循道义的基本原则。一个人即使身处艰难困苦,也要不怨天,不尤人。像颜回一样始终如一地坚守人生理想,保持心态坦然和安宁,绝不因为贫困而做出违背道义的事情。孔子本人当然深谙中庸之道,所以当他处在穷困潦倒,甚至是食不果腹的境况下,他也能泰然处之,不大悲也不大喜,用一颗乐观之心来包容一切,贫而乐道。
孔颜之乐,是圣贤深入到生命的核心所感知的宁静、祥和、喜悦。它具有不关外界和物质的超越性,具有无法思辨,只能体会的神秘性。这种乐,是天道的芬芳,是明德的光辉,是良知的音乐,是我们终生追求向往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