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放假就接到了家长的电话。她对马上到来的国庆假期感到焦虑。因为她非常确信这个假期孩子会失控:晚上熬夜,早上赖床,没有规划,浑浑噩噩。她非常着急,向我寻求帮助,让我帮她督促孩子学习。
多聊了几句,这个家长的情绪上来了:“我努力给XM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选最好的学校,但是XM不能真正的学习,马上就月考了,也不好好准备,怎么办呢?”话语中充满了焦虑和无奈。
“XM的学习动机什么呢?你给她的是她想要的吗?她有目标吗?你了解她的想法吗?”我一下子抛出了几个问题,家长无语了。她说孩子不愿意跟她沟通,她觉得孩子没有明确的目标。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从低到高排列分别是: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交归属需求、
尊重需求和
自我实现需求。
我们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提供的学习条件基本上满足了孩子前两层的需求。前两层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孩子的需求就会自动提升到第三个层次:社交归属需求。孩子希望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被认同、被爱和被人需要,他们需要获得价值感及归属感。只有当这个层次的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孩子才会自发地产生对成就感的追求。这个时候,孩子的内心才会产生内驱力。
所以,一个孩子的动力来源是价值感和自我实现。一个孩子真正的成长是自我托举。我从来不质疑每一位父母对孩子的爱,但是,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会爱孩子。我听过一句话:“被孩子感受到的爱才是真爱。”真正有智慧的家长一定会给孩子一个位置,赋予孩子价值,让他懂得担当。
在跟导师班的各位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导师班里潜伏着好多会施展魔法的家长。他们总是能及时地捕捉到孩子内心的想法,他们总是能在孩子表达需求的时候给予孩子刚刚好的支持,他们总是对孩子充满了信心,他们总是会第一时间发现教育的契机跟我一起寻找教育的方法,他们总是在努力地学习、不断地摄取,他们从不说教,总是用最积极的一言一行赋能孩子,他们从不越界,但是孩子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亲子关系最好的状态应该是并肩同行,相互赋能。家长对孩子最有影响的做法应该是自我成长。这个假期,不管孩子是什么样的表现,你可以试着接纳,如果出现了不良的后果,试着让他自己承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