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培养人幸福的能力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不同,对社会发展起的作用不一样,但每个人都应该要活出人生的意义,这样才能体验到人生的幸福。
何为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一样,或许有人认为幸福就是位高权重;或许有人认为幸福是功成名就;或许有人认为幸福是钱财万贯;又或者有人认为幸福就是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但真正的幸福一定是自己向上向善,帮他人解决问题和烦恼,这样的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幸福的体验感会逐渐减少,对幸福的渴求越发增加,获得幸福感似乎也变得愈发困难。小时候或许会因为吃到一颗糖而感到幸福,长大后可能要一套房才能让你感到幸福。是否幸福,在人们看来越来越和外界因素息息相关了,成人的幸福很多时候被物质化了。而学生的幸福,很多时候被他们糟糕的学习经历消磨掉了。
在教育中,我们会碰见一些学习兴趣低下。逃学,厌学的学生。这些学生除去部分是因为智力,身体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学校找不到幸福感,学生自己也不具备幸福力所致。因此,在教育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幸福力的培养,只有拥有幸福力的学生,才能实现终身成长,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何为幸福力?幸福力就是获得幸福的愿力、能力、行动力;它需要人拥有向上力、向善力、持久力、安定力。只有拥有幸福力的学生才能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战胜挫折,积极主动学习。经常听见教育人提到要激发师生的内驱动力,其实内驱动力的产生与外界因素的相关性很小。一个人的内驱动力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心的觉醒,自我的欲望。因此,师生的内驱动力不是被激发的而是要唤醒。唤醒这种内驱力的前提是要让师生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幸福的感觉。
学校中,或多或少会有少数放弃学习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么束手无策,要么就是交流谈心,叫来家长,共同教育;而在这样的教育中,教师也好,家长也好,仍然不会脱离学习而教育学生,因此这样的教育方式即便有作用,也是短暂的,当学生已经对学习表现出厌倦、逃避、不屑一顾时,作为教育者就不能再继续沿着学习的思路去引导教育学生了。此时,可以考虑换一种方法,换一个角度,和学生沟通。例如,让学生回顾下每天在学校中,有哪些事情让自己感到温暖?有哪些人和事需要自己感恩?并将自己的思考和同学老师作分享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定会慢慢找到学习的动机,幸福的能力。
只有先燃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欲望,激发学生参与学校生活的愿望后,才能慢慢点燃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有了这个基础后,最后才能引导学生,步入学习生活的正轨。其实,总结可以发现,教师在发挥教育的作用时,一定要把握住一点,那就是“关注学生真正关注的东西”,切不可把教师认为重要的事情,强加给学生,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学生如此,教师亦是如此。管理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管理人心。一个学校的教师只有在校园中工作能体会到幸福感时,才会全力以赴、团结一心、上下同心。教也好,学也好,都需要建立在师生幸福的基础上。教师每天关爱一位学生,校长每天关心一位教师,在学校里营造充满爱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凝聚人心,让学校这艘大船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