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专家陈默在演讲时,讲到过这样一个案例:
有位妈妈在孩子上小学二年级时,曾请教过她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
那个孩子在众人眼中是班里最差的学生,写字也不会,默写也做不来,每次做卷子都只能做半张。
多年以后,听他的妈妈再讲起孩子时,孩子已经成为一名学霸,成绩越来越优异,人生的选择也越来越多。
究其原因,这位妈妈回想起来,当自己心态平和了之后,能够用一个积极的情绪陪伴孩子,等待孩子慢慢成长,孩子的将来也会发展得更好。
演讲的最后,陈默老师总结道:孩子跟母亲的关系是什么?
“是脐带剪断了,潜意识完全连在一起,母亲的情绪是直接传递给孩子的。”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孩子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母亲的影响。
一个家庭里,如果说父亲是家的支柱,那么母亲就是家的灵魂。
正能量的妈妈,可以给孩子传递源源不断的力量,从而托举孩子走向光明的未来。
情绪稳的妈妈,可以教会孩子踏实从容地往前走,一步步帮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想要培养出一个出色的孩子,与其一味地讲大道理,不如学会做一个厉害的妈。
一、妈妈说话的方式,藏着孩子精神的能量
帆书创始人樊登曾分享过一段亲身经历:
他在机场等行李的时候,看见一位妈妈正在教育女儿。
女孩跟妈妈表达完诉求后,妈妈不耐烦地训斥:“你说话声音这么小,谁能听见。算了算了,你别跟我说了,我不想听你说话。”
女孩看到妈妈的态度,随即便低下了头,不敢再应声。
没过多久,又听到那位妈妈的斥责:“这么简单的题你才考98分,你丢人不丢人。”
说着说着,妈妈看到女孩佝偻着腰,立马怒气值拉满,一巴掌拍在了女孩的背上,接着训斥:“你还要不要脸......”
樊登见状心生不忍,便上前鼓励孩子:“98分已经很高了,你很棒!”
随后在跟这位妈妈沟通的过程中认真建议:不能再这样骂孩子,如果长期如此,会损害孩子的前额叶皮质。
孩子前额叶皮质若是不发育,将来在学习和生活中就会缺乏自律性,没有自我管理能力。
哥伦比亚大学有位博士也分析过那些从小被父母吼叫之人的大脑。
通过研究发现,孩子的前额叶皮层在发育的过程中,大脑执行功能比较弱。
所以当父母在吼叫、语言攻击孩子的时候,他们的身体会把突如其来的恐惧解读为“危险”。
长此以往,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被激怒,面对难题时也会十分脆弱,一击即溃。
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更不是需要时刻警惕、担惊受怕的地方。
你说话的态度,就是孩子心里的温度。
你每天给孩子传递着什么样的语言,孩子心里就会获得什么样的能量。
而在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能带领他们勇敢向前走的,往往就是这份精神上的能量。
作家莫言在获奖感言里,谈到过母亲对自己的影响。
他的母亲是一位温柔随和的人,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够心平气和地说话。
莫言小时候,常被其他孩子嘲笑相貌丑陋,听到这些他都是哭着跑回家,母亲听闻缘由后则告诉他:
“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
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母亲的宽慰,驱散了他内心的阴霾,让他之后都能从容地应对别人的评价。
母亲的引导,丰盈了他灵魂的深处,让他在漫漫人生路上充满勇气和自信。
《正面管教》中写道:
“最极致的教育,就是既不惩罚也不骄纵孩子,在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把价值观、社会技能、生活技能教给孩子。”
母亲遇事少责备,孩子才不会过度惧怕管教,反而更容易接受来自家庭的建议。
母亲句句有温度,孩子才能够从家庭收获爱,从而带着充足的能量奔赴每一程。
最好的教育,就是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孩子滋养,成就他们的未来。
二、妈妈的心态管理,影响孩子性格的养成
作家梁晓声说过:
“有一类女人,似乎是上帝派遣到民间的天使,只要她们与哪一户人家发生了亲密关系,那户人家便蓬荜生辉,大人孩子的心情也会好起来。”
一个家庭里,拥有一个心态积极乐观的妈妈,是全家人最大的福气。
一个懂得管理心态、打理心情的母亲,也是孩子人生路上最好的导师。
管理心态的能力,往往决定着一个人对生活感知的程度,也影响着人解决问题的方式。
母亲是孩子的镜子,母亲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孩子就会拥有什么样的状态,因此养成什么样的性格。
面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母亲,通常能教出心胸豁达的孩子。
处理问题泰然自若的母亲,自然能养出迎难而上的孩子。
永远记住:母亲的笑容,就是孩子最稳固的靠山。
三、妈妈处世的格局,决定孩子人生的高度
骆驼祥子》里写着这样一句话:
“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
其实家庭教育也是同理。母亲的三观、情绪、格局,都是促使孩子成长的养分。
若想收获硕果累累,就要用足够的养料,洒在教育的土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