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塞利格曼教授提出了习得性乐观,他解释道:“当你教导孩子乐观,你就是教他认识自己,并对自己及世界所形成的理论感到好奇。你教他对自己的世界及塑造自己的生活采取积极的态度,而不要消极地等待、接受发生在他身上的事。”
如何教导孩子乐观呢?
这里有三个原则:掌控感、积极情绪及解释风格。
1. 帮助孩子建立起掌控感
安全范围内,允许他们充分地探索、感受周围的各种事物。
孩子能做的事情,鼓励他自己做,培养各方面的生活技能。
对各种事物有充分的认知和了解,具备独立自理的能力,会给孩子一种控制感和安全感,自信心也得到提升。
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帮助孩子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通过努力做一些哪怕很小的事情。
孩子只有真的提高了生活和学习的能力,对自己也会有更积极、更客观的认知。
2. 帮助孩子认识情绪
面对挑战,孩子冒出各种各样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在成功的路上,孩子需要学习与这样的抑郁情绪相处。
我们不能粗暴地指责这种情绪,也不能用盲目的夸奖让孩子感觉满意。
引导孩子的关键,是允许孩子表达出来,接纳、疏导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到被看见、被重视,能够肯定自己的价值,内心生出勇气和积极的能量。
孩子在一种包容的、支持的、温暖的情绪环境中长大,更能学会化解负面情绪。
3. 帮助孩子养成乐观的解释风格
引导孩子形成积极思维,遇到困难学会从可以改变的事情上着手,而不是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怪圈。
比如孩子成绩不好,和他一起找原因:“你不是学不好,只是还没有学好。我们是不是不够努力呢?还是没有找到好的学习方法?”
在批评孩子时,小心那些永久性、普遍性的悲观信息,远离“你总是”“你永远”“你就是”开头的话语。
夸奖孩子时,也不要简单地夸孩子“聪明”“招人喜欢”,而是更具体地夸奖孩子的某种品质,比如“够努力”“态度认真”“细心”,“乐于助人”“善解人意”“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
启发孩子换种思维,把事情往自己可控制的方面想,把错误和失败看成暂时的、偶然的事件,鼓励孩子通过个人努力改变现状。
当你能够客观地分析孩子的问题,孩子也能习得这种方法去思考、解决出现的问题。
我们的教育,不是让孩子一直处于顺境、从不需要经历风雨,而是让孩子哪怕在逆境中,也有足够强大的心理和智慧的思维,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困境,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