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家看到老人也是老邻居,他们大多失去了自己的伴侣。年轻时他们身强力壮,拼命劳作,担起家庭的重任。如今老了,孩子及孙辈们四处奔波,陪伴的日子少之又少,他们每天在庙前相聚,或伴着冬春日的暖阳或遮着夏秋的浓阴,或沉默或交谈,为的是彼此相伴,走完最后的日子。今天上班路上看到七旬丈夫推着妻子穿过马路,妻子生病不能行走,从面部看二人很淡然,我想这就是人生的幸福,进入老年能有人陪伴就是幸福。
生活中我们羡慕出国归来的孩子,甚至有人羡慕回国不归的孩子,有些孩子出国后,父母先是跟随孩子到国外生活,成了众人羡慕的焦点,课好景不长,出国人生地不熟,孩子工作忙碌,三天两头见不到孩子,见到后也少有沟通,有时他们度假时也无法与老人一道出游,最后父母寂寞难耐,只得回国,等着父母生病,也难得几次电话,指导去世后匆匆返回料理一下后事,继续返程,相比儿孙绕膝,哪是幸福呢?国家的强大给了我们很多的选择,我们无法用是与非进行评判。
人过中年,经历生活的种种。其实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自己轨迹,我们如浩渺的宇宙中星星,划过苍穹,或许不会熠熠生辉,或许永远发不出光芒。这不由得想到班级的孩子:受环境的影响,一部分孩子有目标 、有规划 、学习有动力,成绩自然就好,家长省心,成为班级中的佼佼者,成为家长羡慕的对象。归纳起来一是他们学习有动力,最关键的还是来自内心的一种强烈的内动力,这种内动力一旦形成,他们就排除障碍,向着目标进发,直至走向成功。二是高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平常所说的,该学就学,该玩就玩,该吃就吃,该睡就睡。也就是做什么就有做什么的样子,不一味熬时间,这就是一种高效能的做法。第三就是有良好的习惯,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上课有思考的习惯,课后经常归纳整理,对自己学习的内容做到精准掌握,对不会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久而久之,成绩自然突出。外人看来,他们似乎不太用功,成绩却很突出。
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目标与动力,懒于学习,知识上的缺陷慢慢增大,久而久之产生厌倦心理,远离了学习的轨道。另有一部分学生父母离异或者长期在外工作,他们当出现问题是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沉迷游戏,同样偏离了学下的轨道。还有一类学生由于家长的溺爱,孩子说一不二,小时候的愿望容易满足,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心愿得不到满足,就会自暴自弃。有些家庭给予孩子过高的期望,过于严厉,使得孩子变得郁郁寡欢,从此一蹶不振。
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家庭环境,注定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对教育就有了明确的认识,将人的品格至善作为最高的追求。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品德修养建设,从德、智、体(1995年)到德、智、体、美(2015年)再到德、智、体、美、劳(2018年),这一全面的育人观念和培养方式的践行经过了漫长的探索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重视青少年的思想建设,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有一部分孩子,在学习方面“晚熟”,然而他们有端正的人生态度,成年后有吃苦耐劳的毅力,自觉承担起家庭及社会的责任。
几十年的教育后发现当年并不算优秀的孩子成年后事业有成,上学时成绩并不突出,成年后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和谐的家庭,成了家乡建设的主力军。
其实教育的本质就是先“成人”后“成才”。
当年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习惯的培养,他并没有成为学习的佼佼者,但他受到了家庭、学校的良好引导,有正确的世界观与责任心,走向社会,他们的心智走向成熟,担起了家庭社会的责任,成为了社会的贡献者。
不仅让人深思:幸福的教育是什么?这早已成为了共识,但我们仍不甘心,总有些许的期待与不甘心,当年我们没有实现的总想在孩子身上发现奇迹。这种做法本身没有异议,有梦才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责任,但实现梦想需要付出,需要规划,需要付出常人做不到的付出,梦想才会实现梦想,否则总会让人失望。试看成功孩子的背后是什么,个例固然存在,我们往往不是个例,我们更需要深思,我们按照孩子的成长轨迹,看看孩子应该成为什么样的的人,不揠苗助长,不让孩子活成别人孩子的样子,生活才会幸福。
来到一个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来到世间最幸福的事,无论贫穷与富贵;遇到一位读懂孩子的老师何尝不是最幸福的事,在消沉时给予鼓励;来到一所善于培养孩子的学校又何尝不是幸福呢?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当下,做走进孩子内心的家长,做读懂孩子的睿智教师,做以生为本,建设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的学校,让人生充实而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