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0日星期三 天气晴
针对孩子平时一些日常习惯,我们有时一件事要不断重复几遍孩子才会听,怎样让每次沟通都变得有效,尽量避免让自己的话变成“耳旁风”,方法确实有效。
1. 先讲情绪,再讲道理。心理学上有一个“55387定律”。它指的是,人们在交流的时候,从对方身上获取到的信息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外形仪表、肢体表情以及我们的讲话内容。其中,55%来自于外形仪表,比如你的表情、态度、肢体语言,还有38%来自你说话的语气口吻和声调,最后7%才是你说话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除了要讲对错、讲道理,更重要的是,要保证我们的说话方式能够被孩子接受。毕竟只有他愿意听了,我们的教育方法才能起作用。相反的,如果你总是带着不耐烦的表情、严厉的语气去教育孩子,他们可能从一开始就会觉得你不尊重他,至于你真正想要表达什么,他都不会再想去听。
2. 抓住时机,采取奖励式教育
很早以前就有科学家发现,人们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地坚持一件事,归根结底不是因为我们的本性就超级自律,而是因为我们会借助自身的奖励机制,帮助自己慢慢形成好的生活习惯。这一点放到孩子的教育上也一样适用。孩子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你放宽心态,帮忙分析;孩子表现好的时候,你大声鼓励,及时奖励。这个时候,孩子会变得更松弛,也更容易积极地看待自己。
所有孩子一旦有了自信,那他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变得勇敢,也更能接受来自父母甚至是身边陌生人的建议,不断改进自我。
其实,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不自觉地把父母的话当作耳旁风的情况,这很正常。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们千万不要失去耐心,对孩子大吼大叫。因为当你选择用对抗的方式解决问题时,其实你就是在把他们推向对立面,反而会激起孩子的厌烦情绪。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牢记,只有孩子感受到爱,他们才会愿意和你一起寻找解决办法,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亲子共成长,我依然在路上,加油!
五年级四班 孙梓越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