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段关于关于教育孩子的文字:
1. 放慢脚步,重塑孩子的自信
想要孩子走出黑暗,父母首先要做孩子的曙光。
我曾经只顾着拽孩子奔赴前方,却从未留意,与成人相比,孩子的步子难免慢了点。
所以一着急,指责、否定、打击的话就脱口而出,让她还没有学会奔跑,就把“我不行”的信念烙印在脑海。
老师那次家访后,我学会感知孩子的成长节奏,这才发现:孩子的每一天,都有微小的进步。
所以我不再催着她往前跑,而是以日为单位去衡量她的努力,把她小小的进步,放大去肯定,去夸赞。
“今天写作业比昨天快了10分钟完成呢,你太棒了!”
“太好了,你只错了4题,其它的全对呢!”
当我学着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老二时,她也终于放下自卑,拾起自信。
她不再一写作业就哭,一遇到难题就退缩,而是经常给自己加油,相信自己可以的。
2. 放下焦虑,重塑亲子关系
以前,我关心的只有孩子的学习,看到的只有成绩。
现在,我更关心的是家庭氛围,是孩子开不开心。
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家长,而是经常跟她站一队。
她遇到难题时,我就跟她一起吐槽作业太难,拉近距离,然后装傻充愣,和她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她考砸时,我就带她出去散散心,安慰她:“你妈当年还考过不及格呢,不也考上大学了嘛。”
我这么一说,老二反而有些不好意思了:“妈妈,我这次是粗心大意丢了好多分,下次做题时我一定认真检查。”
如今,老二的成绩虽然仍在中游徘徊,但态度端正,积极开朗,热爱生活。
我也因此明白了一个宝贵的道理:
和谐的亲子关系,温暖的家庭氛围,才是所有教育的基础。
我们只有给孩子一片爱和宽容的沃土,孩子才能向阳而生。
3. 放弃比较,让花成花
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养儿育女的这几年,我愈发感受到:孩子之间,没有可比性。
如果说我家老大是兔子,很显然,老二就是蜗牛。
一样的启蒙教育,老大边听故事边认字,根本不需要教,上一年级前就已经有了2000字的识字量。
而老二,从来只看图片,不认字,后面我特意买了认字书,一个一个地教她认,但她要么不是边学边忘,就是把字认混,两三百的识字量都达不到。
但老二也并非一无是处。
她的想象力特别丰富,所以写作时,一些好词好句总是能信手捏来,比如:
黑夜像一个大麻袋,把天空给罩住了,但月亮把麻袋烫了一个洞,光就漏出来了。
家像一个小小的蛋,爸爸是蛋壳,妈妈是蛋白,而我就是那被保护的蛋黄。
著名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曾指着学校说了这样一句话:“这里的每一个窗口都有一个天才。”
好的父母,不应该拿爬树的能力来断定一条鱼的才干。
而应该让树成树,让花成花,让孩子沿着自己的轨迹成长。
被接纳和看见的孩子,才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