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聆听了李玟瑾教授在2023年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上作的《心理养育基于心理发育》中的有关内卷问题的阐述,深同感受。
这两年充实各大媒体网络的一个崭新而又奇特的网络术语——内卷,这个网络用语不知何时开始在社会上流行起来,甚至成为人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太卷了”、“卷王”、“卷到家了”等等不绝于耳。甚至连七八十岁的老太太都把“内卷”这个词说出来。
内卷,网络流行语,原指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经网络流传,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教育行业的卷更加明显。孩子们也被拉入内卷的漩涡中。现在的家长们普遍来说攀比心严重、急功近利、你追我赶,都不愿意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们被各种早教机构,补习班,培训班,侵占了所有业余时间。他们没有了假期,没有了周末,没有了玩耍时间,享受不到快乐的童年。可是,国内的教育资源有限,重点初中,高中就那么几个,非理性竞争的结果就是只有少数学生能上重点学校,大多数学生还是上了普通学校,但大家都同样付出了加倍的努力。真正获利的是那些培训辅导机构,赚得盆满钵满。这是一个太明显的例证了。
李玫瑾教授指出,内卷是以竞争为动力的催赶式的挤压育人,在有限的空间内,争夺有限的位置。在金字塔结构中,能够进入社会结构中上层是多数家长的期盼,学习上名校则是所有老师的努力目标。可是在社会金字塔的结构,进入三角中上层的人群只占四分之一,普通人占四分之三。这就意味着将有四分之三的人群成为学习的失败者,是潜在的低收入群体。可以说内卷的原动力始于父母老师过高的期望。
内卷让家长失去平静,让父母失去耐心。12岁前是父母的恐辅症高发期。不谈学习的时候是母慈子孝;辅导孩子学习的时候,是鸡飞狗跳,家中一片狼藉,有的父母为次心脏病突发,有的家庭天天嚎叫。12岁以后是父母的焦虑症高发期,父母整天为孩子焦虑担心,你整天玩游戏,不上学以后怎么办?你怎么这么不上进?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内卷让学校变成战场,让老师失去和缓。在网络中处处出现这样的像打鸡血的口号,比如:文者称雄,武者称霸,力挫群雄,舍我其谁。英明神武,勇冠江山,横扫赛场,唯我称雄。不苦不累,学习无味,不拼不博,等于白活。不像牛马一样落后,要像野狗一样战斗。珍惜光阴,百日犹短,辛苦一年,收益一生……甚至许多教育的书名都是“谁要胜过谁……”
内卷让家长变得恐惧,让孩子畏生而逃。2021年学生跳楼自杀事件频发,教育的焦虑正在吞噬孩子们的生命。2021年1月21日,某市教委一项调查中显示,在抽查的2500名中小学的取样中,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有1.71%的孩子自杀未遂,有34.39%的孩子曾有过“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我们的孩子“心理”生病了。许多心理疾病,源于不顾心理发育规律的养育,由外赋予的目的性超越个体心理发育的自然性,养育人的心理需要顺其自然。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教育内卷现象普遍存在。家长和孩子都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焦虑,已经给社会家庭带来严重的危害。那么我们怎样应对内卷呢?
1、认识内卷现象的本质。内卷现象指的是社会竞争过度激烈,导致教育资源过度集中、教育竞争过度激烈,孩子们承受巨大学习压力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家长的过度攀比、过度关注学术成绩,以及社会对学历和分数的过度追求有关。我们要明确认识内卷的本质,理解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2、从价值观上明确目标。家长和孩子在面对内卷教育时,需要明确教育的真正目标。教育不仅仅是追求分数和学术成绩,更应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思维能力、人际关系等综合素养。我们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减轻学习压力,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过度的学习压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任务,避免过度埋头苦学。同时,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和情感连接,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4、培养全面发展的兴趣爱好。除了学习,孩子还应该有丰富多样的兴趣爱好。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与体育运动、艺术创作、社区服务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才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经验。通过多元化的兴趣爱好,孩子可以发展多方面的能力,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快乐。
5、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习惯。家庭和学校都应该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成长和进步的快乐。
面对教育的内卷现象,我们要从价值观上明确目标,减轻学习压力,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全面发展的兴趣爱好,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习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中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全面发展。让我们一起努力,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