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
看到“责任心”,你可能会觉得这个词离孩子有点儿远:才这么点大,能懂什么责任呢?
先别急着否定,其实责任心作为一种意识,和培养孩子习惯一样,小的时候培养好了,越长大就省心。
孩子虽小,也有属于自己的责任
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责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对自己负责,自己己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懂得照顾自己。
对家庭负责,会关爱家人,适当分担家务。
对集体负责,关心老师和同学,积极参与团体活动,遵守基本的规定。
而责任心,是明确自己的责任并能为之努力尽责的一种品质。孩子有没有责任心,从行为上就可以看出差距了:
同样在一起吃饭,有的孩子吃完后一抹嘴就跑开了,而有的会主动收拾自己的碗筷。
玩好玩具后,有的孩子随手一扔就走了,而有的孩子会收拾好放回原位。
不小心撞到别人后,有的孩子会和对方说“对不起”,而有的不但不道歉,反而把责任推给对方。
责任心不是与生俱来的,相反的,孩子都是“自我为中心”的,这时候大人的教育方式就很重要了,如果父母:
总忍不住帮孩子包办大事小事,他就会理所当然地觉得这些事都是父母应该做的,自己不必负责;
喜欢替孩子做选择和决定,不允许孩子违背自己的意愿,那孩子可能会有逃避责任的倾向。
孩子的责任心如果没有培养起来,他做事情会变得消极被动,经常拖延,而且还会变得自私、爱计较,这些将会限制他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成为他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
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好教育的“度”,适当放手,让孩子从学会为自己负责开始,逐渐延伸到对他人、对周围的环境负责。
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孩子责任心的培养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让孩子逐渐将责任变成一种习惯。
0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生活中,你可能见过这样的场景:
爸爸一边追着给孩子喂饭,一边无奈地说:“这么大了还要喂饭。”
妈妈一边给孩子整理房间,一边念叨:“你这孩子也不知道自己收拾,妈妈天天整理累死了。”
一边替孩子做了他应该做的事,一边抱怨他什么都不会,这其实和把鸟关在鸟笼里,却抱怨鸟儿飞不高,是同一个道理。
因此,我们要适当地把责任“还”给孩子,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02适当寻求孩子的帮助
有时候大人放下身段适当示弱,向孩子寻求帮助,多给他创造些承担责任的机会,会让孩子有满满的成就感,比如:
做饭时,请孩子帮忙洗菜打下手。
去超市时,请孩子帮你分担着拎一些东西。
买一盆植物回家,请孩子帮忙按时浇水。
孩子能做的事情越多,他的责任心就会越强。不过孩子有时可能会把事情搞砸,不要太在意,因为体验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在一次又一次地帮助他人的体验中,孩子会逐渐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限,懂得关心照顾他人,增强责任意识。
03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只有让孩子懂得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他才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行为”与“后果”这两者之间,需要有合理的联系。
比如,因为孩子不肯吃晚饭,你就减少了他晚上看电视的时间,这可能会让他感到一头雾水,毕竟“不好好吃饭”和“减少看电视时间”这两件事没有必然联系。
而如果我们把孩子需要承担的后果改成“不许吃零食”,他会更容易理解。
04为孩子树立正面榜样
孩子最先体验到的责任心,就是来源于父母。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所以,我们需要在生活中为孩子做好表率,比如:
做家务的时候,互相不推卸。
答应了孩子的事情,就要按时兑现承诺。
犯错时主动承担后果,比如不小心把孩子搭好的积木推到了,要向他道歉并重新搭好。
这些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点点做出改变。
我们在学习一样新东西时,往往需要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对孩子而言更是如此,爱心和耐心永远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位。
从今天开始,当一个适当“放手”的家长,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