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地活出“小人”模样
如果仔细阅读《论语》,你会发现,现代的几乎每一个真实的人,都活出了孔子眼中的“小人”模样。
《论语》中言及“小人”凡24处,出自孔子之口的22处,剔除掉与定义小人无关的,如“小人儒”、“小人哉”、“小人而仁者”、“譬诸小人”等,“小人”一词见16则共17处,试一一列举如下。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的意思是,小人是以利相合而非以义相合。反思一下,如果没有私利牵引,周围的人还能紧密团结在一起吗?自古以来,利益都是连接社会的主要纽带,难道大家都是“小人”?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为人处世,君子以道义为行动指引,小人是屁股决定脑袋;君子想的是制度法规允不允许,小人想的是自己有没有好处。”扪心而问,我们自己是不是很小人?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知道义,小人知道利。”在大多数时候,利还是要比看不到的义,重要许多的。
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襟怀坦荡、神定气安;小人则心胸狭隘、患得患失、烦恼忧愁。”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哪个人能做到游刃有余?
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会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恰恰相反。”
6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的意思,做官的德行好比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会顺风倒的。《让子弹飞》里有一句台词说得好:“谁赢他们跟随谁。”现代社会就是这样,谁在台上谁说话算数。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小人没有君子的眼光和胸怀,只能求同了。
8.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孔子说:“与君子容易共事,想取得君子的欢心很难。用不正当的方式去逢迎君子想让他欢心,他是不会喜欢的。而君子用人,向来都是量才而用、唯才是举。而与小人很难共事,但要讨小人欢心却很容易。用不正当的方式去讨好小人,他会很高兴。但是在用人的时候,小人却是要百般挑剔、求全责备的。”
9.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而不傲气凌人,小人傲慢无礼却不能安详舒泰。”
10.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以仁义为本的道德本性发达,小人以利益为本的物理本性发达。”
11.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小人一遇到困难,就会乱来了。
1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怎么做,小人要求别人怎么做。”
1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可以承担重大使命而不善于做些小事,小人擅长小的技能而不能承担重大使命。”
14.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道天命不可违抗,不知道敬畏居高位者,轻慢圣人的言论。
15.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变成强盗。
16.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孔子说:“只有那些小人一般的女子很难相处。亲近了她会放肆无礼,疏远了她会埋怨忌恨。”
上述例句中,第5、8、9、12、16等五处的小人,意为道德水平低下者。剩余的小人,孔子讲的就是普通老百姓,与道德水平没有直接关系。在孔子口中,道德水平低下的小人特征是:坏事不成事,很难共事,傲慢无礼,苛求他人等。具备这些特征的人,在现代社会往往也会被认为是小人。
上述例句剩下的11处小人,只是普通老百姓的特征。比如注重现实利益、屁股决定脑袋、心胸狭隘、患得患失、墙头草顺风倒、动物性本能明显、小聪明、无知无畏等。现代社会的普通老百姓,也是这样的特点。
君子小人的区别,一开始是社会地位的区别。只有贵族阶层的成年男子才有可能称为君子,社会下层的普通老百姓通称小人。到孔子时期,甚至到后来的孟子时期,这一区分,依旧是当时的语言习惯。
首先出现概念语义转移的应当是“小人”。在孔子以前的文献中,比如《尚书》、《左传》中,已经有将道德水平低下本应属于君子范畴的人称为小人的记载。
孔子时期,已经有大批贵族子弟由于继承问题失去了贵族身份流落民间。对这些人,称君子,还是称小人?声称自己“述而不作”的孔子,承继了过去的语言习惯,并在他这里实现了转换,他将道德水平高低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准,并将之引入到现实生活和教育活动中去,从而给社会上的有心向上之人以希望。经过后来数百年的转换,特别是贵族阶层衰落、社会逐渐平民化的过程中,孔子的标准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标准,君子成为道德高尚人士的尊称,小人成为道德水平低下人士的贬谓。
当前人们的普遍心态,对自己往往期许甚高,都想做君子,不愿被他人称为小人。但在读《论语》时,发现先师孔子将注重现实利益、屁股决定脑袋、心胸狭隘、患得患失、墙头草顺风倒、爱耍小聪明等,我们自己日常已经习惯的生存策略,标注上“小人”的标签,心中无形中会对《论语》有一种抵触,觉得《论语》假大空、孔子唱高调。
《论语》中的事实不是这样的。今天就要排除这样的误会,孔子是真诚的、《论语》是真切的,误会就在于二千多年来的概念转换,译注者又没有讲清楚。孔子在《论语》中讲到的小人,除了那些坏事不成事、很难共事、傲慢无礼、苛求他人等直接涉及道德评价的,其余的“小人”都是指的普通老百姓。
所以说,我等普通老百姓,认真地活出《论语》中的“小人”模样,无碍的。此外,作为“小人”,人生定位于普通老百姓,而不去靠近、渴求甚至去谋求那些所谓的君子,更是决定人生幸福与否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