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0日星期三晴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有许多父母苦恼于孩子做作业不专心,准确率不高,写字潦草,写作业拖拉,甚至不肯写作业 现象,不提作业,母慈子孝,一提作业,鸡飞狗跳。
实际上孩子写作业困难是由各方面的综合因素造成的,并且有其发展规律的。以下是一个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如何渐变成厌恶写作业的过程。
第一阶段:家长帮助传递作业,催促孩子完成。
许多家长在孩子一年级的时候比孩子上学还积极与兴奋,他们对孩子作业很负责任。每天主动帮助孩子传递作业任务,催促孩子完成,生怕孩子不适应或忘记了。
实际上这种做法降低了孩子对作业的责任感,并在潜意识里认为作业是为了帮父母完成任务而做的,是典型的包办行为产生了责任转移。
当孩子十岁以后有独立意识时,他就会觉得父母在控制自己完成作业,故而内心自然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导致孩子故意反抗父母的催促而拖延作业。
第二阶段;帮孩子读题,过度辅导和解读作业。
一开始孩子认识汉字不多,于是家长主动或应老师要求帮孩子读题,并进行详细的辅导与解读。这一行为看上去很积极,但却大大降低孩子作业时的思维独立性。而对父母产生了思维上的过度依赖。
父母的参与是越俎代庖,替代了孩子大部分创造型思维过程,最终形成懒于思考,解题能力和主动性均下降。当然由于这个阶段作业量少而且简单,孩子成绩较好。容易形成父母的错误判断“即家长的做法是无比正确的”,家长对孩子培养信心十足,认为孩子成绩优异,前途无量。
第三阶段:高期待,高质量下导致批评
正因为孩子作业顺利,家长逐渐对还提产生很高期待,也就对作业严要求。高质量。同时对孩子作业时的坐姿,态度等提出建议和规定。
这种心态导致家长看不到孩子的进步而只看到问题,并极力想纠正孩子的问题,于是出现否定,批评。强行让孩子擦掉重写,指责孩子不负责任,给孩子贴懒惰、笨等负面标签。
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渐渐对作业失去兴趣,主动性下降。
第四阶段:思维被包办,精神上被否定,成绩下降。
由于孩子在作业上被思维包办,同时又持续极高期待和批评否定,导致孩子能力下降的同时又获得挫败感,收获了压力和痛苦,渐渐失去自信力。作业质量和成绩同时下降。从而又引起了父母更大的指责。进入了恶性循环。孩子学习效率下降,成绩较差。
第五阶段:父母的错误拯救
面对孩子越来越差的成绩,父母开始了错误拯救。
本来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力之后提高学习效率后来提高成绩。但家长却试图增加作业量,加大批评和控制力度来强迫孩子。于是他们给孩子增加课外作业来巩固学习成果。
事实上孩子的心理负担越加沉重。他们在屈服于父母的“淫贼”之同时,摸索出一套对付父母的办法?这就是拖拉磨蹭,随着时间的延长,渐渐变成一种习惯。
第六阶段:持续失败,改成了大吼大叫,情绪失控
面对孩子的拖拉磨蹭,家长无计可施,开始加大催、盯、吼和检查力度,但总是搞不过孩子,情绪也渐渐从平稳走向焦虑。最终暴躁和情绪失控。
而孩子内心压力也持续增大。对作业和学习产生厌恶,只能通过边做边玩来释放压力。
第七阶段:不信任和绝望,从语言变为行动
孩子成绩和作业状态持续下降,家长情绪进一步失控,对孩子进行全面批评和打击。语气里充满了不信任、轻蔑、嫌弃和绝望。否定行为也从单纯的语言发展到撕作业、撕试卷和打人,扇耳光等。
孩子作业自信力全部丧失,见到作业之后又厌恶、恐惧、烦躁的心理应激反应。但由于学校制度和老师的要求,不得不面对作业,这种状态孩子通常不到最后一刻不会拿笔写字。
第八阶段:全线崩溃,躺平或休学
逐渐孩子开始不做作业,上课不听讲,无法集中注意力,对成绩没有任何欲望,并与家长开始艰苦卓绝的斗争。如果父母继续施压。则孩子有可能进入心理障碍(抑郁)状态。沉迷游戏状态和休学状态,而父母则最终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