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教育就像放风筝,收放有度,孩子才能飞得高远!
在教育孩子上,到底是要求严格好还是要给予空间任其发展好?不少人都有类似的疑问。
前段时间,在与朋友聊教育时。 其中一位表示,他在家里特别没有威严,孩子一点都不怕他,还总是沉迷游戏,说他一句能顶回来两句,为此,他表示很苦恼。
另一位朋友反驳说:我家就没有这种情况,对待孩子一向从严,孩子就像小树,稍不留神就会旁逸斜出,每天都给孩子制定作息,严格执行。但唯一一点就是孩子缺少活力,感觉与同龄人融不到一起去。
两种教育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结果,无论是严要求还是放养都属于极端教育,孩子性格的养成过程本身就是复杂的,该鞭策时不能马虎,该放养时不能紧逼,宽严并济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四种教育类型,对应不同要求
一位心理学家曾提出“家庭教养模式”,归纳出当前社会中的四种教育类型:
权威型:依照孩子的特质及当时的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行为准则;并且在施行过程中会与孩子沟通制定准则的原因,同时鼓励、支持孩子,愿意听取孩子提出的不同意见。
专制型:与权威型不同的是“专制型”父母缺乏情感回应。他们擅长建立严格的标准,来塑造、评断孩子的行为与态度,不会对制定的标准做出解释,也很少会在语言上与孩子沟通。
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较少,情感回应较多,会给予孩子相当大选择权;即使孩子的表现不好,也不会太在意,并且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去干预或质疑孩子的行为。
忽视型:父母既不要求孩子也不给予情感回应;不对孩子做出要求也不支持孩子的自主行为,表现出拒绝或忽视教育孩子的行为。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以上任何一种模式都不足以让教育变得丰富。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多种类型结合,来达到松弛有度,收放自如的教育状态。
三种教育方法,有的放矢
懂得控制情绪:作为教育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管教孩子,约束他的行为,因为我们爱孩子,千万不能因为管教而伤害亲子关系,管教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爱意。
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人,如果家长通过打骂来教育孩子,只会让他变得胆小怯懦,降低自尊心。
关键事上不让步:一旦制定好规矩,家长就不能让孩子讨价还价。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故事:孩子:“如果我把玩具弄得很乱,你还爱我吗?”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把玩具收拾起来。”
孩子:“如果我把颜料弄洒,你还爱我吗?”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把它擦干净。”
故事中妈妈的做法值得学习,她不厌其烦地向孩子保证“我永远爱你”。 同时也不忘强调他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承担后果。
孩子犯了错,父母不能帮孩子逃避,应该让孩子学会承担,让孩子有面对错误的勇气。
个别家长看孩子哭得伤心,就会放低自己的要求,选择妥协。殊不知,家长一妥协,孩子立马就会认为 “哭闹有用”,接下来每一次都会尝试挑战家长的底线,规矩就很难立起来。
舍得让孩子试错:央视某节目主持人曾在访谈中分享过一个案例。他说第一次让自己的孩子单独睡的时候,孩子的妈妈总是担心半夜翻身掉下床,或者踢被子冻感冒。于是,在孩子睡着后用枕头、棉被搭起来一个稳固的屏障,才放心。
对此,他十分反对,他觉得:害怕孩子掉下床,在地板上铺一个地垫就可以了;担心孩子踢被子着凉,让他尝尝被冻感冒的难受滋味,他就会知道以后要盖好被子。想要孩子成长,就要允许他去试错,自己承受后果。
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不听话,你不妨在安全的范围内允许孩子去试错,然后再带孩子改正错误。成长期的孩子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接触,只有让他知道后果以后才能小心,实践要远比口头教育有效得多。
同时,在教育中既要学会不厌其烦,也要坚守底线,孩子做得对的事情要给予肯定,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教育者。
有人形容,教育的过程就像是在放风筝,快落下时要扽紧线,飞得太高时要松松线。一松一紧间掌握好分寸,这就是教育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