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市东武小学 王玉金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从教的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创立了系统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教育典范,并且作为师德建设的楷模,对后来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有教无类以及因材施教等等,至今仍对我们师德建设起到有益的借鉴作用。孔子的师德修养,作为师者的榜样,不管是理论上还是行动上,都是后世的表率,值得当今的教育工作者继承和学习并把良好的师德师风传承下去。
其身正,不令而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自身端正,不用命令人们就会遵行;自身不端正,即使下达命令也没有人听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为人师表。我依然记得我的母校诸城师范学校的校园中耸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上面题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要求老师要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这是教师所具有的最可贵的品格之一。
老师是学生道德品格的引路人,不仅在教学中,还是在平时,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内心丰盈起来,不断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增强对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示范,因为我们对学生而言不仅是言传,更是身教,作为教师我们只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学生才能行为端正、以师为镜。所以,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会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为人正直严谨,处事公平,不偏不倚,这样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也会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时刻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
仁者爱人: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仁者爱人思想是儒家哲学的核心。也是孔子师德教育思想的基础。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具有大智慧内心善良的人;爱人,从字面意思上理解也就是关爱他人,这种关爱不单单指血缘关系上亲人之间的范畴,也包括其他任何人。仁爱的实行也意味着人人皆是平等的,在所有仁爱者的眼中,没有富贵贫穷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亲爱,互相尊重从而形成的这种仁爱精神。孔子深刻地认识到仁德与学业的关系,他认为确定了高尚的道德目标,就能激发学习的动机,有远大的学习志向。
只有铸牢纯真的仁爱之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才能推动教育回归本真、回归本分、回归本位。教育家要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爱的使者。勤修仁爱之心,是教师站稳三尺讲台、躬耕教育事业、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广大教师既要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意蕴,又要系统把握教育家精神的内在要求,保持敬业乐教、关爱学生的职业热忱,甘为人梯、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孔子早年就认识到了教育的真谛,并不是局限于统治阶层,因为学校的贵族化会阻碍文明的传承,遏制百姓的求知欲望,所以他敢于突破陈规,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即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能被贵族所垄断。孔子在招收学生时,来者不拒,不论贵族门第还是平民百姓,不论品行良好还是行为低劣,孔子皆收入门下。孔子作为一个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并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并予以巧妙地运用。他还善于引导学生,善于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促使学生不断地完善修养。有了“有教无类”这个良好的前提,孔子进一步“因材施教”,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因材施教地去培养人才,从而才能造就出有特殊成就和非凡才干的优秀弟子。
教育家精神中的“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智慧的继承,又融入了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实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让学生在个性与创造共生的课程文化中自由生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这是孔子在《论语》里面谈论治学方法的回答。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他本人就是这种典范。他认为教师只有先学好,然后才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而且身为老师,也要勤奋好学,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不论走到哪里,他都会学到哪里,他的学生也很钦佩他的勤奋好学精神。在教学工作中,孔子主张教师要“毋固,毋我”,即教师不能妄自臆度,不能专断,不能固执,不能自以为是。要充分发扬民主,与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勤学,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扎实的知识功底、勤勉的教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水平,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教师站稳讲台、教书育人的根本。笃行,是教师职业内在的道德准则。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教学理念、行为世范的自我要求,是教师胜任教书育人职责的必备素养和实现知行合一的必要途径。知识视野开阔、教学水平高超、文化素养深厚的教师深受学生欢迎与爱戴,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养成乐学善问的习惯,无形中引领学生也成为虚心问学、笃行不怠的终身学习者。进入信息时代,教师的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唯有在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上不断更新,在教育艺术和育人智慧上持续升级,教师方能成为桃李满天下的好老师,用真学问将莘莘学子引向知识的殿堂。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新时代教师要以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职业目标。求是,是教育的职责所在。身为教师,要以追求真理、传播真知为己任,对学生充满好奇之心、对课堂充满热爱之情、对教育充满敬畏之心。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社会的背景下,创新型科技人才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教师必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善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以信息技术让课堂更灵动、让教学更有趣、让学生更爱学。在培养更多富有创新思维、拥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上,教师必须积极推动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贡献一己之力。
周游列国、传道立说: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从孔子周游列国“传道、著书、立说”,到陶行知一生从事乡村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再到张桂梅献身教育扶贫,点燃乡村希望,这都是教育的“燃灯者”,都体现作为教育者的弘道追求。
广大教师必须夯实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基座。“天下”观念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时空观、世界观和政治观。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一直流淌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独特品质与精神追求。教师要坚守正道、追求真理,在人生价值与职业追求的统一中传承“胸怀天下”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基因,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心怀“国之大者”、勇担强国使命,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自觉把人生志向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