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孩子乐乐是个特别爱拖延的孩子,不管妈妈怎么催促他,他都无动于衷,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对妈妈的唠叨充耳不闻。有一次,同学来找乐乐一起去游泳。因为乐乐没有提前准备好泳衣泳裤,因而妈妈又开始唠叨:“乐乐,你看看你,我都提醒你几遍了,让你提前准备好游泳的东西,这样就不用让同学等了。你呀你呀,你不知道浪费别人的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吗?”听到乐乐妈妈说得如此严重,同学有些不好意思,赶紧说:“阿姨,没有那么严重的。我没什么其他事情,也不着急,让乐乐慢慢收拾就好,正好我还可以看看她的书呢!”即便如此,妈妈依然不依不饶:“他呀,从小就是个慢性子、拖拉鬼,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我催促很多遍,有的时候都火烧眉毛了,他也不着急。”乐乐抬起眼睛看了妈妈一眼,反而把手里正在收拾的泳衣放了下来,然后喊同学:“咱们一起玩会儿游戏再去吧!”趁着妈妈张开嘴巴欲言又止,乐乐把妈妈请出房间,关上了门。
毫无疑问,乐乐对于妈妈的唠叨已经有了免疫力,那就是不管妈妈怎么唠叨,他都充耳不闻,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即使妈妈的唠叨过分了,伤害了乐乐的自尊心,他也依然什么都不说,对妈妈采取消极抵抗的方式。所以,乐乐放下了自己手中收拾了一半的泳衣泳裤,索性和同学一起玩游戏,以此让妈妈更生气。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妈妈的唠叨还会无形中给孩子贴标签,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慢性子的人,接受了这个慢性子的身份暗示,因而对于现状不愿去改变。
正如乐乐所表现的那样,唠叨不仅会使孩子产生免疫力,还会让孩子感受到不被尊重,因而脆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对妈妈的敌对心理,这也就可以理解乐乐为何要与妈妈对着干了。换个角度,即使妈妈的唠叨没有伤害到孩子,一旦孩子对妈妈的唠叨产生依赖性,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妈妈千叮咛万嘱咐,那么孩子必然拖拖拉拉,变成真正的慢性子。总而言之,智慧的妈妈们一定要自我反省,从而避免成为爱唠叨的妈妈。要知道,话不在多,而在于精。哪怕说出千百句话来,如果都不入孩子的耳朵,反而招致孩子反感,那也是毫无效果的。反之,即使只说一句话,只要能被孩子听到耳朵里、记在心里,那么这一句话也胜过千言万语。当妈妈说得越来越少而精,日久天长,必然会发现孩子的拖拉行为有了好的转变,孩子也会成为自尊、自重、自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