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31 周三
今天刷到一个抖音,一对老人都身患癌症,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想通过网络平台找与他们失联20多年的女儿,好不容易在网上通过海外友人联系到,而这个女儿早已换名改姓,成为了异国高校的终身教授,对其父母却始终避而不谈。
通过对这对老人的采访介绍,老人家只有这一个女儿,从小成绩优异,父母也是本着望女成凤的心态,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帮其包揽,只让孩子一心上好学,高考选择志愿,与父母发生了冲突,父母希望留在本地,上本地大学,而她更想去南方学校,最后因考试未发挥好,第一志愿未录取,最后去了本地的师范院校,然后又恰逢有机会出国学习,父母到处借钱,省吃俭用,凑够学费,让其远赴海外留学,后来女儿仅仅只是一年打一个电话回去,最后直接音信全无……整个视频看下来,感受最多的是对老人的同情和怜悯,对其女儿的气愤,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再大的矛盾,也不至于让其在母亲临死前,仍未回去看一眼,让母亲抱憾离世,最后父亲也仍未如愿见到女儿,离开了人世,离世之前还不忘通过网络请求媒体不要再报道他女儿,避免打扰女儿的生活,也怕因此给女儿留下不好的名声……身为人母之后,其实对父亲这种大爱无私的做法很能感同身受,但他的女儿其实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为啥就不为所动呢?人性的冷漠展露的淋漓尽致。
追溯这对老人在其女儿成长中的所有做法,这些其实都是传统父母,尤其是家在农村的父母们的常态心理,他们想着付出再多的代价和辛劳,也要供孩子走出黄土地,走近大城市。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这对老人培养出来的却是如此冷漠的女儿呢?个人感觉这对父母忽视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只是关注冰冷的成绩,没有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没有从小引导孩子以感恩之心去面对当下的所有,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否应感恩父母这么拼命地给自己创造条件,供自己读书?但从其女儿身上,更多的感受到了对父母的怨恨,甚至说是仇恨,相比把孩子培养成更体面的人才而言,其实把孩子培养成懂得感恩、懂得体谅他人的有“心”人更重要。对于一颗冷漠的心,你付出再多,在他面前也不值一提,而对于心怀感恩之心的人而言,哪怕父母没有钱买山珍海味,只是煮了一顿简单的白米饭,他仍然能从米饭中吃到爸爸妈妈的味道,心灵仍然会受到触动,这就是人性的区别,生而为人,先学会做人,再努力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