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阴沉的天并未打乱我们行程,这样的天气走进了臧克家故居却增添几许庄重的肃穆和宁静,一程人收起了打闹和嬉戏,踏入一落乡村四合院,历史的尘埃和记忆的锁轮开始翻动。
他被称为“中国诗魂”,他写了八十多年的诗歌,他把最热爱的土地、家乡、人民写进诗里,他的诗句在我们的血液里扎下坚实的根基,记忆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的人》、《三代》的文字被打翻,组合成他的模样,他好像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问文泽:“《有的人》怎么背?”文泽脱口而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开阔的广场上屹立着他手握书本的雕像,他站在我们高于我们很多的视野,他饱含着忠诚的爱和崇高的敬意望向我们共同的故乡。为了看清他的五官,抬头仰望的瞬间安静得仿佛我们在做一场迟到已久的凭吊。每个人静静的,默默的。
推开双扇的宅门,青色的方砖被白色填缝箍成方方正正的老墙,干枯的竹叶坠在仍挺直的杆子,一小汪池子结了厚实的冰,花岗岩铺的路延至房间。房间便是展厅,他的诗集被摆放在玻璃柜里,微鬈的页角和泛黄的封面便知道不是近来的东西。和文泽边读边走,边惊讶边感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封封家信,一张张贺卡铺满了半面墙。手写信总会让人动情,“家书抵万金”在和平年代同样奏效,字字句句闪烁着先生远在首都对家乡、对人民的思念和关切。几间展厅不大,边走边读他的诗便逛完。后院的三间一改前院的现代展厅设计而是本土特色的宅院风格,两把太师椅一张大方桌的客厅简单大方、气宇轩昂纳天地之灵气,侧房是堆砌的土炕,上边放着大柜子俨然农村家庭的面貌。不知不觉已把这座小院游览完,像是走进了一户人家,土味而又有诗的醇厚,朴素而又有文学的浓香。或许,这便是“农民诗人”的别有一般风味。
走出小院,文泽的口里仍旧喃喃“有的人……”,臧克家的生命不朽,他把生命延续在诗歌里,而诗歌传唱在生机勃勃的新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