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日 第326篇 星期一
在和孩子谈考试成绩时
有几类表达请千万避免
1. 打击孩子自信心
例:怎么才考了这么点分?你平时是怎么学的?
这样会让孩子产生“我很笨,我不行”的感受,孩子的自信心会越来越差,是非常不利于孩子以后的学习的。好的学习状态一定是一个自信的状态。
2. 情感绑架
你对得起我们吗?我们天天辛苦工作挣钱,还不全是为了你……
这样给孩子的感受是家长照顾自己心不甘情不愿,可我没让你为了我啊。全为了孩子,这个责任太大了,孩子承担不起它带来的压力。
父母确实不易,教育孩子感恩是应该的。但我想,由老师来对孩子说你的父母不容易,你应该感恩,可能更合适一点;相应的,家长来对孩子说任课教师不容易,这样换位的感恩教育效果会更好一些。
3. 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
例:你看某某怎么就每回比你考的分数高呢?
当我们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时,常常是为了我们自己的面子。但,不是孩子考得好,家长就有面子,孩子考得不好,就没面子。我的面子我负责,和孩子无关。
任何一场考试,我们要想尽办法把他的教育价值挖掘到最大,如果我们最后收获的只是一个分数,那要求就太低了。
我想考试首要的功能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诊断”,是对孩子之前学习过程的检验。在看到孩子的试卷后,比起家长的连番追问,其实更好的做法是引导孩子自我总结、自我分析。
例如,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说说,哪些题是答得不错的,在平时的学习中哪些方面(上课听讲效率、作业完成效率、改错情况、时间安排等)做得好,才保证了这些题做得好;哪些又是孩子觉得有问题的地方,反映出平时哪个学习环节出现问题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找到几种方法来解决或者改善……
这样处理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引导孩子关注学习过程,只有过程做好了,才会有一个理想的结果。学习真的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在孩子表达的时候,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一道题我本来会做,只是由于马虎做错了”,面对家长或老师的疑问,很多孩子都这么回答。此时,我们一定不要等闲视之,以为孩子“马虎”只是小事。
如果试卷上的题目是1+1等于几,你会因为马虎而做错吗?答案当然是不会。
很多所谓的“马虎”,本质上还是在知识掌握上出现了问题。做题也好,做事也好,不“马虎”,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学习的过程,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弥补缺点和不足的过程。
凡是爱“马虎”的孩子,往往不是一次两次“马虎”,而是经常会重复发生,甚至每次都“马虎”。这就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