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爱陈校长向老师们推荐了李玫瑾教授的讲座《不打不骂就让孩子服》。
李教授讲到6岁之前家长学会说——不。6岁之前孩子打滚,家长也不能满足不合理要求。如果所有要求都满足,等到十几岁了,还会跟大人闹,闹的途径可能是离家出走、跳楼自杀、服毒自杀,后果很可怕。所以,孩子6岁前,要训练孩子提要求不合理就会被拒绝这个话题。李教授从一个小朋友在超市看中一辆小汽车,家里小汽车太多了,不买孩子打滚,家长怎样办这个话题入手,告诉我们怎么教育孩子。

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可能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李教授独特的见解和实用性的建议——做克制任性训练,让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首先,李教授提出了一个非常直观的观点:直接抱回家。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孩子犯错或闹情绪的时候,当场打骂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相反,让孩子哭一会儿,这不仅是一个释放情绪的过程,更是让他明白,哭闹并不能解决问题。
回家后,我们需要把孩子抱到卧室里,一对一地处理这个问题。李教授此时强调了“一对一”的重要性。有时候,孩子面对众人的指责可能会感到害怕和无助,而一对一的模式则让孩子感到被关注和被理解。这样的环境也有助于家长或教育者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在这个过程中,李教授提出了四个不要:不要骂孩子、不要打孩子、不要说教、不要离开。这四个不要涵盖了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首先,骂和打都是不公平的行为,因为孩子在身体和心智上都不如大人成熟。其次,当孩子哭闹时,他们其实并不想听大人说教,因为这在他们听来只是噪音。此时,如果大人选择离开孩子,那么孩子可能只会觉得被抛弃,这对他们的心理成长并不利。
遇到这种状况时,李教授建议我们坐在旁边看着孩子闹。这样的做法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哭闹并不能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让孩子真正地服气。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放任孩子的一切行为。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和底线。当孩子做出错误的行为时,我们需要及时纠正他们,并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地成长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总的来说,李教授的讲座让我重新审视了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不打不骂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需要我们用更智慧、更人性化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地理解什么是规矩、什么是道德,从而成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