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苦恼孩子做事磨蹭拖拉,这种行为背后的确有心理的原因,但有时也是因为受到时间管理能力的局限,也就是孩子不知道如何规划时间,甚至他对于时间的概念都还不是很明确,这时候要求孩子高效就是不现实的。
不同的孩子对于时间的感觉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很享受慢节奏的生活,他什么时候都不急,慢慢来就好,而有的孩子可能就是快节奏的,风风火火免不了就会粗心犯错,这是天生的气质特点,家长首先要了解和尊重孩子,然后再去引导,否则就会出现一个急性子的妈妈总是催促一个慢性子的孩子,妈妈肯定崩溃,孩子也不会好受。《顺利升人一年级》的作者花莹莹认为:时间管理有三个层次:如何认识和感知时间,如何规划和利用时间,以及如何与时间相处。
第一层次:认识和感知时间,对于时间的感知是主观的,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你说10分钟可能就很抽象,孩子不会理解,但是我们可以说看完一本绘本的时间,看一集动画片的时间;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如何认识和感知时间呢?可以借助时间蛋糕这个比喻,一天有24个小时,分配时间就像分蛋糕一样,户外玩耍的那块大了,回家玩的那块就要少了,这就是在帮助孩子通过具象的、视觉化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无形的时间概念。在这个过程里,没有威胁没有说教,只有信息的分享。
第二层次,规划和利用时间。这时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比如行为惯例表,什么时间要做什么事,这件事情大约要做多久,可以提前让孩子想一想,列一列,画一画,用来指导或者提醒他们的日常行为。比如睡前惯例,几点洗漱,几点准备明早的衣服和书包,几点阅读,几点关灯,都有一个大致的顺序,列出来或者画出来贴在孩子房间的门上或者墙上,每天坚持做,这样睡前的时间就变得条理,而且孩子知道做完一件事接下来该做什么,时间上就连接顺畅,同时省去家长很多催促提醒的消耗。
第二个工具是列清单做规划。比如去超市如果没有任何规划,很多时候该买的忘记了,不该买的买了一堆,列清单会让我们在超市的这个时间里目标明确行动迅速。孩子回到家之所以磨磨蹭蹭无所事事,很多时候是因为他脑子里缺少一个清单,有哪些事要做他是不明确的,所以要帮助孩子列一下。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行为惯例表还是列清单,都不是控制孩子的工具,而是让孩子自己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所以这个过程一定要给到孩子自主性,尊重孩子的意见,给到孩子一定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家长把孩子的时间填满。
第三个工具叫四象限法,就是根据事情重要紧急的不同程度分成四类: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既不重要也不紧急,这是成人在职场中也经常用到的时间管理办法,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借鉴。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去鉴别事情的轻重缓急,比如有些很紧急但并不重要的事情,应该怎么处理;有些不紧急但是很重要,比如阅读,应该如何处理等等;这个工具能帮助孩子认识到如果一天当中,绝大部分精力都在应付那些特别紧急但是不重要的事情,这一天下来可能会有碌碌无为的感觉,就是虽然很忙却没有多少意义,而对那些特别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情你一直都没有去做,就会成为巨大的损失。这个工具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
无论用什么工具,我们要明白这是培养技能的过程。既然是培养,既然是过程,就不要纠结当下做到还是没做到,当下或者很长一段时间内孩子做不到是正常的,我们需要将关注点从关注结果转移到关注过程,和孩子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在过程中培养出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