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身教永远胜于言传
规矩15:看看爸爸妈妈是怎么做的
参加同学会,跟老同学们一见面,就有人冲我诉苦——说自己儿子15岁了,已经念初三,学习不认真,不听老师讲,成天就想着上网打游戏,只要一有钱,马上就消失。她说让我帮助她,改一下她儿子的坏毛病。
经过一番深入交谈后,我说:“0-6岁是培养孩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你们让孩子跟爷爷奶奶待着,可能已经错过了,那么6-12岁是另一个关键期,你们怎么没好好注意这个时期?”
她有些委屈:“我们也管啊,可是现在的孩子逆反心理特别强,讲道理比你还能讲。打吧,打几次好像就麻木了。到后来,打也不管用了,甚至一打他,他就离家出走。”
我说:“既然打已经起不了作用,那就再也不要打骂孩子了。你们的孩子已经太大了,我不知道这个方法还管用不管用的,只能试试。”
她连连点头。我说:“其实,我帮不了你儿子,现在能帮他的人只有你们。如果想让儿子改变,你们必须先改变自己。我知道你们做生意忙,但孩子重于一切,你们需要把做生意的精力与时间分给孩子一些。对孩子的教育应是潜移默化的,你在努力,他是会感觉到的。有句老话‘身教重于言传’,孩子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比你告诉他什么印象深刻得多。另外,如果你给他的感觉是:对爸爸妈妈来说钱比我重要,那么无论你多辛苦,孩子都体会不到。无法体会也就无法理解,没有理解也就没有沟通的基础。”
后来,我又举出了一个与她情况相似的例子: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夫人张瑛的经历。她若有所思地听着,一整晚都沉默着。
后来,她打电话来告诉我,现在生意完全由她老公打理,她重新做全职太太,整天围着孩子转。她言语之间还是有些惋惜的:“为什么牺牲的总是女人?”我说:“别用‘牺牲’这个词,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做生意的机会还多,但孩子成长的时间错过就不再来了。”
之后,她经常打电话询问一些教育问题。但到后面,她的电话越来越少。一年后,她带着儿子上我们家玩,儿子考上了重点高中。
这次,我反而要向她请教,因为我认为15岁的孩子,改变的可能已经不大了,问她是怎么做到的。她说:“刚开始我也没抱太大希望。但从孩子的日常行为来看,比如,吃饭从来不好好吃,睡觉不关灯,这都是我们没尽到责任,没给孩子足够多的关爱才变成这样。所以从一开始,我是以‘赎罪’的心态在做的,这种心态反而让我对孩子的坏毛病更为宽容。不管孩子吃不吃我做的早饭,我总是每天早晨做好早饭等他,然后送他上学,中午接他回家吃饭,再送他上学,晚上等他吃饭。他不做作业,我也不催。但他要去网吧打游戏,我拒绝了:‘儿子,网吧里抽烟的人太多,再说许多酒醉的人也经常去,太乱了。前阵子网吧里不是出现过命案吗?你等两天,妈妈去给家里装上宽带,你再打游戏好吗?如果你今天确实想去,那妈妈准备一下陪你去,怎么样?妈妈非常担心你。”
儿子很吃惊,但最后还是放弃了去网吧。她也不食言,两天后果然给家里装上了宽带。她说虽然孩子跟她还是没有太多话,但抵触情绪明显减少了。她没有要求孩子少上网,而是适时提醒他:“儿子休息一下再玩,陪妈去一趟超市,好不好?妈妈担心你的眼睛。”这个时候,他儿子往往会陪同她上超市。
我说:“疏导比堵塞好,与其让孩子偷偷摸摸去外面上网玩,还不如在家让他坦坦荡荡地玩。但是,后来,你是怎么让他喜欢上学习的?”她说:“这其实是我的一点儿私心,没想到无心插柳。”
宽带装好以后,正是假期,儿子天天就泡在网上打游戏。而她的空闲时间也多了,在商场拼杀多年,一下子回到家,让她有种“失重”的感觉,怕将来孩子大了,她自己反而被社会淘汰、被老公给“优化”掉了,于是,她重拾自己的大学书本,计划考“注会”(注册会计师)。起码将来重新进入社会时,不至于一无所长。
于是,家里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孩子在书房游戏,她在客厅专心学习。起初一两天,对孩子毫无触动。半个月过去了,终于有一天,儿子站到了她面前:“妈,你还学这个干吗?真去考试啊?别人都笑死了。”她放下手里的资料,亲切而严肃地说:“儿子啊,你不知道现在社会竞争有多激烈。妈是担心自己跟不上社会,将来如果重新踏入社会时,适应不了。”儿子说:“爸不是能挣那么多钱吗?你完全可以做一辈子全职太太。”她笑了:“孩子,一辈子的事情谁说得清?就像书里说的一旦人失败时树倒猢狲散,万一你爸爸的生意不行了,那妈起码得有谋生的本领。儿子,金钱始终是身外物,只有自己学到的本领才是自己真正拥有的。”
她没说儿子,但她儿子却开始反思。过了几天,她兴奋地告诉儿子一个好消息:“儿子,我一个大学同学的公司正开发一个游戏,现在正缺人,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带你过去试试。”
儿子当然很高兴,但去了以后才知道,他一直引以为傲的游戏知识在这里几乎完全用不上,而真正设计开发软件的知识他一窍不通。在公司里,他沦为替大家买盒饭、买水的小工,因为别的他都不会。有些女员工还议论:“这孩子,放着好好的书不读,不知道为什么。”
公司要开发一个新游戏,大家不眠不休地加班,她儿子也被带上陪着熬。半个月后,儿子主动要求回家,之后,就开始扎进课本,还得妈妈软硬兼施地让他休息。
这时候,她儿子说:“何阿姨,你不知道吧?其实我妈妈也通过‘注会’考试了,我特别佩服妈妈。”他讲了一个故事:“在软件公司里,有一次,我替老板复印资料慢了点儿,老板很不满意,我也不爽,就跟他顶撞起来。结果他说:‘觉得委屈?不想干就别干了,说真的,就你这样的,如果不是你妈的关系,你连在这里拖地倒水的资格都没有。如果不是因为你,你妈恐怕早出国了,说不定会在‘苹果’、‘微软’这样的企业上班。你是你妈生的,但我在你身上看不到一点儿你妈的影子,你可连她一半的聪明、勤奋都没有。”
这番话对她儿子刺激挺大,而他也学会了用另一眼光看妈妈,他发现妈妈真的在学习上有一套,于是,开始向妈妈请教学习方法,遇到难题,自己解决。因为他“我不想人家说我不配做我妈的儿子”。
这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主要原因是有一位善于反省、勇于改变自我的妈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想让孩子自觉学习、养好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父母作为离孩子最近的人,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如果父母的言行不一致,那么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矛盾,他只会觉得父母虚伪,对立与抵触情绪会更严重。
要想改变孩子,最根本的是父母自己的改变,只有改变了自己的模式与状态,才能让孩子有所改变。家长勤奋,孩子才会努力;家长善于自律,孩子才能学习主动抵御诱惑,自我控制。“身教重于言传”的意义就在这里。
面对家长的诸多“不行”,孩子不仅失望,还会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不认同自己。所以家长不妨用“行”来代替“不”,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
当孩子看的努力工作、坚持学习的父母时,内心是会有触动的,他会反思:爸爸妈妈还坚持学习,我也应该学习。所以,如果孩子贪玩、不想学习,父母应当反省自己的行为,想一想是否会为孩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