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一件事。
一位男子,嘴里一边骂着狠话,一边扬起巴掌朝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狠狠扇去。
女孩被扇得连连后退,而男子似乎还不解气,走上前又抡起手往女孩身上招呼。
女孩全程没有哭,也没闹,异常冷静,似乎是习惯了。
看解说才知道,这是一对父女,女儿因为不听话,被爸爸揍了。
女儿怎么不听话了?
是早恋还是翘课了?
都不是!
小女孩就是出来买奶茶,回家晚了,爸爸觉得她做错了,不听话,所以当街教训。
看完后,我倒吸一口凉气,这爸爸带给孩子的恶意,只怕要比以后社会带给她的还要多。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棍棒底下出孝子”。
似乎孩子不挨打,他就不知道分善恶、知对错。
所以,很多人坚信,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好了。
但是,我们打孩子,真的就能“教会”他道理吗?
打孩子,作用并不大
我一直不赞同用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因为这对我们养育来说,帮助并不大。
首先,一旦惩罚孩子,就无法停下来,因为惩罚的时效太短了。
比如孩子不听话,打他一顿,当下他确实老实了,也乖巧了。
但没过多久,即便是在同一个问题上,他依然还会再犯。
没办法,只能接着打。
但作为父母,我们惩罚孩子时,不会下死手一步到位,保证吓得他刻骨铭心发誓今生都不会再犯。
所以当下次诱惑比较大,或者孩子“忘了疼”时,他明知道会受惩罚,依然还是会去做。
不就是打一顿嘛,反正两两相抵,互不相欠了。
得到自己想要的,换来揍一顿,好像也挺公平的,没啥大损失。
于是,我们该打的打了,孩子该犯的还是犯,如此形成一种循环,一点办法也没有。
还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你打得越来越狠,孩子犯的错也越来越多,甚至还越来越叛逆。
其次,惩罚带给孩子的影响深远。
我在看“学习与教养”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时,就发现,惩罚并不会带给孩子学习的能力以及好的教养。
相反,它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却可能是一辈子。
惩罚的负面影响
从小被打大的孩子,和没挨过打的孩子,他们长大后,差距真的不是一点点。
比如常挨打的孩子,相对于几乎没挨过打的孩子来说,他的性格中,会有以下这些特点。
习得性无助
孩子与大人之间,地位本就不对等。
当我们打孩子的时候,他是处于一种弱小、无助的状态,内心恐惧不安。
当孩子一犯错,就知道逃不过一顿打的时候,他会放弃希望,从而被压倒性的无助感包围,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小女孩,如果她在以后的人生路上遇到困难,你觉得她会回家跟爸爸说,寻求帮助吗?
很难!
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只会觉得现实是无望的、没有办法的。
一遇到困难,他就会陷入“无助”的状态,从而放弃反抗的希望。
攻击性强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打BOBO”实验。
心理学家班杜拉,邀请了一群孩子,并且将他们分为两组。
一组孩子看到一位大人,对着玩偶“BOBO”一顿打。
而另一组孩子并没有看到这个场景。
随后,研究人员将孩子们单独带到房间,并且在房间里放置了一个“BOBO”玩偶。
接下来,研究人员故意惹孩子生气,想看他们的反应。
结果显示,看过打BOBO行为的孩子,也学起了大人的模样,对玩偶表现出了相似的攻击行为。
图片
孩子天生的学习行为,就是模仿。
当他一次次见到大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打或骂时,他在耳濡目染下,也学会了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所以说,经常挨打的孩子,他的性格里会多一些攻击性。
因为他会通过模仿,将父母的行为,内化成自己行为的一部分,从而形成喜欢动手打人的习惯。
撒谎
除了无助、变得具有攻击性,孩子还可能会产生一种反应,那就是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