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诸城往南,豁然开朗处,就是三里庄水库,穿过皇华桃林,向东一拐弯,就是理务关集。
天刚亮就有商贩早早赶来,摆好摊档,等候生意。
狭窄的田间土路上,或是三五成群,或是携老带幼,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远远就听到彼此的谈笑声。
集市里的每一块空地,都可以成为贸易地点。
吆喝声、讲价声,声声入耳。
左一眼、右一眼,满眼是人。
有的人东挑西拣,买了想买的中意的各种各样的小海鲜,大袋小袋提拿着回去。也有的人空手来空手去,只是享受于这儿每五天才有一次的热闹时光。
在这个网购和交通非常方便的时代,为什么他们这么热衷于赶集?当我多次轻轻悄悄地跟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融入到他们的快乐之中后,我就想这可能是乡土的景致,是传承的习俗,是感情的交流,也是他们不舍的乡愁。
我和袁刚,每次都是买齐了海货后,就赶紧的去了集东边的野摊子。那里有我心心念念的——花蛤烩大饼。以前的摊主是一对老头老太,现在换成了一个穿碎花衣衫的小妇女,据说老人家年纪大了,不干了。
提溜着从集市上买来的八带、乌贼什么的,手脚麻利的处理完了。“嗞啦”一爆锅,带膘的肉片立马就在满满的锅气里,上下翻腾,四周顿时弥漫起了浓浓的肉香气,赶紧的,嘎啦呀八带呀乌贼什么的,就一股脑儿的下了锅,待薄薄的大饼炒上酱油色,就可以下一大勺子的“刷锅水”——据说那就是烩大饼的灵魂所在!热气升腾起来了,撒一把碧绿的芫荽,好,齐活,出锅了。
吃着一片片浸满了海鲜滋味的大饼,再轻轻地酌上一口浓郁的汤汁,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豁然张开了,仿佛世间所有美味都在这一大盆的花蛤烩大饼里了,哪里还有什么佛跳墙的事了。
吃着饼,滋溜着汤,我对着邻桌的一个小朋友说,其实这还不是最好吃的。
想我小的时候,用开水泡个“棒子面煎饼”(玉米面煎饼,那时候的主食),倒点酱油,条件好的再挖点熬的“猪油”,用筷子一和,就扒拉着吃了,蜜滋蜜滋的香!还有那炒的黄黄盐粒卷煎饼,那更是人间少有的美味啊!听得我身旁的小朋友直勾勾的半信半疑,小心翼翼的直流口水,旁边过来一个看似七十多岁模样的大婶,伸过头来,问我:“酱油泡煎饼,你也吃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