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0日 星期六 晴 第129篇
今天学习家庭教育系列课程的第十一节,《家庭教育中的自尊感的建立》。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自尊?在自我概念中,自我评价的部分就是我们说的自尊,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一个结果。也就是说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不是优秀的?我是不是接纳自己的?我是不是有价值的?是不是值得被爱的。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扮演的每一个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一个总和,我们在不同的角色里边会有不同的状态,我们的评价都是不一样的,那把它组合起来,整体上就是一个人的自尊感。可能在某一些方面,这个自尊感要高一些,在某一些方面会低一些,但是他会有一个总和,在个人内心,内化进来,就是自尊水平。
自尊就是一个个体对自己的评价,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不是优秀的?是不是聪明的?是不是好的?是不是有价值的?是不是值得被爱的?这一点是不是与生俱来的?大家还可以思考,就是小婴儿刚刚出生了之后,他是不是清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往往他们这个时候是不清楚的,小孩子刚生出来的时候,它是一团混沌,然后他怎么去看待自己呢?孩子会把外在的经验内化到自己心里,来成为自己判断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一个依据。换句话说,孩子的重要客体以及主要的抚养人对孩子的一个态度,对孩子的一个接纳水平,对孩子的一个评价,将慢慢的被内化进来,演变成孩子对自己的一个评价。
每次在讲到自尊感的时候,想到曾经发生过的一个故事。当时还是在我上学期间,然后我有一次有机会去带着一个小男孩儿到一个沙子堆那边玩,然后沙堆边儿上都有好多的小朋友全都在一起玩,然后这个时候啊大家说我们搭个城堡吧,好几个小孩子就响应说好,然后就开始去搭。其中有一个也是幼儿园大班的一个小姑娘,也蹲在沙子边上,但是呢他就看着他们搭,然后他自己没有动手。她是中班,大班的这个年纪,其实已经过了旁观游戏和平行游戏的这个时期了,对吧?所以这个时候我就去问了一下这个小姑娘,我说你怎么不跟他们一起玩啊?结果这个小姑娘的表现,我到现在都还记得,这个小姑娘,眼睛就低垂下来了,怯怯的说,我不会,我笨。这是一个小女孩儿说出来的话,他说,我不会,我笨。4、5岁的一个小女孩儿,这个时候我听完了之后我满心痛的,大家你可以去想象4、5岁的小女孩儿,她连试都没试,他就会说,我不会,我笨。对自己的这个评价是怎么来的,所以我在那一瞬间我浮现的是什么?就是平时这个小女孩的家人,她的主要抚养者对他的一个评价是什么样的?你能想象到吗?如果小孩子的家长啊每天会经常说我天,宝贝儿,你太棒了,你怎么这么厉害呀?这个真的是你做的吗?哇!太厉害了,你能想象到,如果家长是这样的一个态度,然后那个小孩子会说我不行,我不会,我笨。我想象不出来的,所以我们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在孩子对自我的评价里边,其实你真的可以看到父母对他们的一个评价。
每个人其实都会有自尊的需求,首先我们说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看过马斯洛的金字塔,最底层的需要有生理的需要,有安全的需要,有爱和归属的需要,上面是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自尊是什么?是高级的,在上面的这种需求,满足了生理需求,满足了安全,满足了爱和归属的需求之后,个体这个时候就会有自尊的需要了。
自尊的需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部分是对成就,对优势和自信的一种欲望。我可以做得到,有成就,我是有一种优越感的,我比他们强啊,我能做到。我有自信,是这种欲望。第二部分是对于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一种欲望。也是可以得到认可,得到外界环境认可的一种欲望,所以我们说自尊对于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他觉得是不是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他的自我接纳程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可,对自己的接纳,对自我价值的评定低的人,往往会非常在意,外在客观世界对自己的态度。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自己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值得被爱的,所以我一定要用别人对我的认可,来去确定我是优秀的,值得被爱的。所以一旦有人认可我的时候,感觉整个人都非常的好,心花怒放。但是谁能保证你得到外界的反馈,一直都是好的呢,每个人的需求评价体系是不一样的,关键是一旦遇到外界的一些否定的态度,这个时候我们内在的状态才非常值得考虑。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接纳程度不强,外在一旦有人去否定自己的时候,他的情绪是一落千丈的。因为他会觉得果然我如此糟糕。
如果一个人他的自我价值感,他的自尊水平比较高呢,外在再有对他的否定评价的时候,他会有能力来去看看对方具体说了一些什么,他不是陷入在自己的情绪之中,而是可以具体的看看,你说的这个我是这样的吗?好像不是的,那你误会了,不用太有压力,甚至有机会我可以向你解释一下,好像你说的是对的,我确实是这样,那怎么样呢?我是有这个问题,或者说这个问题好像是也可以改一改,那我改了之后没问题,他会更愿意去面对问题本身或改让自己进步,或者不改,它可以接纳自己的这个现状,不会因此过度纠结。反而是难以接纳自己的人在遇到否定评价的时候,顾不上去看对方说的是不是对的,更多的感觉是什么呢?我很糟糕,我不值得被爱,外在又有人来否定我了,你看我真的是如此糟糕。这时候反而容易陷在情绪里面。
一个人的自尊,一个人的自信,对整个性格发展,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性。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会导致一个个体的自信。那个体就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有力量的和有地位的。如果自尊遇到挫折,那么个体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与弱小的感觉,会产生自卑,以致丧失自信。
刚刚我们举过例子,那个小女孩说,“我笨,我不行”。那这种情况下,父母是去满足孩子的这种自尊的需要,还是说经常给他们制造一些挫折。有的时候父母表达出来,可能未必是你说的意思。比如说,你看这笨劲儿的,你看看就这点儿出息行不行啊?可能你是在跟孩子闹着玩,甚至你是一个玩笑的语气,但是在孩子看来是什么啊?可能是讽刺是挖苦是伤及到他们的自尊了。所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经常有人开我们的这种玩笑,我们自身是不是会开心呢?
给大家介绍一个关于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等于成功比抱负(自尊=成功/抱负)。换句话说,一个人自尊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成功成就,还取决于获得成功对个体的意义。什么意思呢?让一个人有一个高的自尊,可以通过提高他的成功来得到。当然了,我们说一个人的自信其实是要建立在能力的基础上。如果有父母每天说我儿子最棒了,我们家小孩儿最厉害了。但是孩子出去之后发现哪哪儿都不行,这个孩子会不会自信?不会的,即便有自信,他也是一个虚假的自信,经不起现实的考验的,因为一旦出去,就会发现,自己的能力并不行。这个自信其实是没有基础做依托的,所以要有自尊感,要提高他们成功的机会,要提高他们成功的经验,就让他们真正做到。
同时还取决于什么呢?就是获得这个成功对个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抱负。举个例子,比如说考同样的成绩,那抱负水平比较高的人,他可能觉得那个成绩不咋地,我期待的是什么?我期待的是清华北大,然后这只是刚过了一个本科线,我太差劲儿了吧。然后还有的人会觉得什么呢?考到这个成绩,我可以进本科了,你看到了吗?哎,我们说不同的抱负水平,会给到人的自尊感,也是不一样的。
那么大家了解了这个公式,你知道自尊是等于成功比抱负。如果想要提高一个个体的自尊,我们可以怎么做呢?首先第一个就是增大他成功的经验,你让他更多的成功,增强更多的成功的经验,他这么多次成功里面他慢慢的会积累到一个自信,就是我可以我能行,哪怕一开始觉得我不行,但是试了几次发现,哇,我做到了,我成功了,那个成就感,那个自尊水平会提升。同时呢还可以通过减小抱负。减小抱负水平,也可以获得一个高的自尊。前面我们讲到过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个体的影响,我们谈到过对子女有要求的父母,其实是有两种,一个是权威型的父母,还有一个是专制型的父母。在他们对子女的要求里面,会有一点不一样,权威型父母会充分考虑到子女自身的能力,他们给子女提到的要求都是子女通过努力可以获得成功的,心理学上叫,我们跳一跳,够得着。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一棵树,树上长了好多的桃子,一个小猴子站在树底下,小猴子发现,那个桃子离自己并不远,然我努力跳起来,我就可以摘到那个桃子,这个时候小猴子就会跳起来,够到了桃子之后,哇,好有成就感呀,桃子很甜。如果这个时候这个小猴子发现这个树上的桃子长得很高,然后我努力的跳,也压根儿不会够到。那你猜猜看,这个时候小猴子是不是还会努力?往往不会,他会觉得,我努力了,跳起来也够不到。那我还不如不跳呢。包括有的孩子觉得,我爸妈想让我考到什么什么样的成绩,我努力了也做不到,那我与其努力了半天,做不到让他说我笨,还不如我干脆不努力。起码我会有一个防御,我会有一个保护,不是我笨,不是我不行,是因为我不想学,我如果学比他们学的都强,但是我就是不学。所以你看到了吗?过高的要求反而容易让孩子放弃,因为他发现他即便努力也够不到。所以我们说减小抱负,去匹配这个孩子的能力,让他通过努力可以得到成功,得到了成功,也会增强他的自尊和自信。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用权威型父母一对比,你就会发现专制型父母差在哪儿了啊,他们就是可能会提过高的要求,子女努力也达不到,所以之后就是自卑,自责,自罪等等内心冲突,容易要出神经症的。
再来看一下影响自尊的因素,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去看。第一方面是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我们给大家提四点建议,第一个是父母要对孩子表现出慈爱,有兴趣的,然后接受他们的,而且愿意卷入的。也就是父母对孩子有很多的关注,很多的爱,让这个孩子感觉到什么呢?啊,爸爸妈妈有这么关注我,我很重要哦,那我很有价值感,我很值得被爱。所以他已经习惯被人认可,他已经习惯被别人爱,习惯了被父母爱,在他们心里面会觉得整个这个世界对我都是接受的,因为我很好啊,父母会这样觉得,习惯了这个东西之后,他也会觉得外在也是这样觉得的。所以他对人的安全感,信任感都是有的,会提高他的相应的自尊。
同时对孩子的要求要前后一致。隔代抚养的家庭,也要注意整个教育者都是一致的。你不一致的时候,孩子容易钻空,所以你们一致的一个教育要求,孩子会发现就是要这么做,所以这个时候他的自尊感是要更强的,因为大家要求都一致,他就会努力的向这方向去做,做到了,他感觉很好。妈妈说要练琴,爸爸说不用练,然后他偷懒一点没有练,可是他也知道我没有练,我没有做到啊,所以自尊感反而是弱的。
再有一个呢,要尊重孩子,并且要给他一定的自由,让他能为自己做选择,做决定。这样的孩子自尊是强的,因为他觉得我可以决定,我可以控制,我有选择权,那我很重要哦,而且我有能力去选择,去决定。所以他们的自尊水平是高的。
最后一个就是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是要说服而不是要去体罚孩子,你要让他懂得这个道理。在教育里边,让孩子觉得因为是某个权威说的,所以我要听。其实这不如让孩子觉得这个道理是对的,应该这样做,所以我这样做要好。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他会觉得是我要这样做,应该这样做,而不是被某一个人控制,要去服从某一个人才这样做。所以这也是提高孩子自尊的一个重要的方式。
第二点,对于孩子行为表现的一个反馈,尤其是对他积极的表现。当孩子的行为表现非常优秀,非常优异,很喜人的时候,爸爸妈妈给他们一个及时的反馈。哇,宝贝儿,你做到了,妈妈真的没想到你真的很努力,你真的做到了。你注意,这个时候夸孩子,也并不是夸奖孩子的那个聪明,因为有一些事情不是聪明,不是光靠聪明就可以做到的,所以我们要去夸可复制的那一部分,孩子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那一部分。
比如说去夸赞,他的努力。说,宝贝儿,你一开始做不到,你看你这么坚持,然后通过这么多次的练习,你看你做到了,妈妈真的很为你高兴,你很厉害,太棒了!就是对于他优异的表现的一个及时的回馈。也容易去提高他的自尊。而且包括他的抗挫折能力,在这个过程里边都可以得到提升。孩子是一个储备能量,积攒能量的一个过程。
第三点,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弱点和短板,在与人比较的这个过程中,不是不可以比,而是要比全了。有的人总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优势去比,那你一次一次的比较下来,你肯定是要伤自尊的。所以要懂得扬长避短,要懂得去发挥,去发展自己的优势,也可以帮助自己获得自尊。
最后一个,是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的去进行社会比较。大家在生活里边都难免去与人比较,比较没问题,关键你去和什么样的人比较。要相对理性的去找和自己相似度比较高的人去比较,这样容易获得自尊。你比如说不同家庭,一个工薪家庭,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环境和教育条件都不一致,然后你觉得都是这么大的孩子,所以就要比。你经常拿你的小孩儿去给人家的小孩儿比。那你咋没拿人家的爸爸妈妈和你自己去比较呢?对吧?我们说比较可以去比,但是比较里边要理性,要找更相似的人群去比,差异太大了,其实没有可比性。
如果环境,如果教育资源都不一样,对方超过你家的孩子,其实有他的合理性,总让孩子这样去比的话,其实是去损失孩子的自尊,对于他的心理力量,对于他整体的一个人格,性格上的发展,都不是一个好事儿。所以,我们长期看,反而要去积累孩子的自尊,给到孩子自尊自信。
这节课,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是自尊?自尊的需求以及自尊的公式。提高自尊的方式,是增加成功和减小抱负,以及在家庭环境中怎么来帮助孩子建立和提高他的自尊。
继续整理二年级奥数:推理故事和图文算式 例题5。
【例5】(★★★★)1只袋鼠的重量相当于多少只小鸡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