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8.4 星期五 晴(亲子日记第159)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 了电击。多次试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声音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脱,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和挫折之后,觉得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已经没希望了,面对问题时选择逆来顺受,同时产生无能为力、无助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的孩子每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做事情做的不够好时,家长就一顿训斥、批评、否定,长此以往,这种打击式教育会严重损伤孩子的自尊自信,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的倾向,这种思维惯性就是习得性无助。没有人喜欢一天到晚被训斥,孩子更是如此。如果生活在一个压抑的家庭之中,父母对孩子来说就相当于负能量的源头,长期的负面评价,会让孩子陷入自我认知错误的状态,消极定势就由此产生,也就是所谓的习得性无助。
面对习得性无助,我想说的是:作为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打骂、批评、呵斥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是在发泄个人的负面情绪,但是,一定要注意,父母在孩子身上种什么样的因一定会结出什么样的果,成就白天鹅与丑小鸭就在一句话之间。相反我们要多多的夸夸孩子、肯定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越来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