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阅读”“坏阅读”是尹建莉老师借用儿童的口吻,谈了一下在课外阅读中哪些做法是好的,值得提倡的,哪些做法是不好的,不值得提倡的。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做了对比,发现自己也还保留了一些不太好的阅读习惯,小的时候父母根本没有概念对我进行阅读方面的培养,其实已经错过了很多东西,俗话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这次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
“好阅读”有以下几方面:
一、孩子不识字,大人讲故事阶段,要多使用书面语。
这点和我们自然认识的很不一样,对孩子说话很容易就会用儿童画的语气,生怕孩子听不懂。正确的做法是用标准的词汇,丰富的语言讲故事,不仅能较快识字,还可以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二、阅读速度要加快,不能一字一句慢慢读。
阅读能力高低有三个方面,理解、记忆、速度。阅读视角要足够宽才能整体的,感知阅读材料内容有利于理解和记忆。阅读速度的提升要加大阅读量,注意一些细节,不要读出声来,不要一遇到生字就查字典,租书或借书有助于加强紧迫感提升速度。这也和时代背景有关系,现在获取书籍方式较为简单。如果学校或所在地方有图书馆,那么租书借书会比较容易,相反的话可以采取一些别的办法,比如亲子阅读比赛等等。
三、别在乎读完书记住了多少,要看到底读了多少。
在阅读的初期阶段少一些功利性,就会多培养一些兴趣性。特别是小学阶段,哪怕就是看一些童话故事或小说,只要能培养出兴趣,建立好习惯,都是应该被支持的。
四、阅读要读字,不要读图。
当孩子有能力去自己阅读文字,就要有意识的引导他读纯文学性的作品,因为文字是一种抽象的语言符号,可以刺激儿童语言中枢的发展,并且和以后学习使用的符号也是一回事,对未来的学习有帮助。读图和看电视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都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主动思考内化的过程。也不可否认,在新的信息化时代,我们确实能从电视电脑等电子设备上获取非常多的、有效的、有用的、好的信息。只是别忽略了阅读,这两者完全能在生活中共存。
教育全在细节中,阅读中的好与坏,值得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