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可谓:一念善,皆是善。一念恶,皆为恶!至此,守好心,走好路,既需要我们严格要求自己,也能让我们更好的修炼自己的人格魅力,存活于世。要知道,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炼自己的内心,是一种做人的境界,也是一种宠辱不惊的从容。
人生如此,守心自暖,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所以,群处守住嘴 独处守住心,是我们每一个人必修的课程,只要做好自己,不负岁月,不负家人,做到取舍有度,不求生命辉煌,但求人生无悔。如此,便可安然岁月!
6岁前
大道理可能都成了孩子眼中的“纸老虎”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
对6岁前的孩子来说,大道理理解起来就很困难,因为他们掌握用逻辑和语言来表达感受的能力十分有限,很多大道理对他们来说如“对牛弹琴”。
我们成年人的经验,对他们而言完全失效,总讲道理,反而让孩子钻了空子。
身边一位妈妈就吃了类似的“亏”,她教育5岁的孩子总是商量着来:
“一天不能吃太多冰淇淋,牙齿会坏掉的,明天再给你好不好?”
“你今天一直在看手机,眼睛会坏掉的,妈妈拿走了!”
妈妈很温柔,但孩子却总将“不要”、“不好”挂在嘴边,亲子之间常常在小事上爆发拉锯战。
渐渐地,妈妈的权威开始丧失,她抱怨道,有时候喊孩子放下手机去吃饭,无论喊多少遍,孩子也装作没听到,唯有大人伸手夺走,孩子才肯作罢。
在孩子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之前,我们能给孩子的自由应该是有限的,孩子需要明白,很多原则性问题都没得选。
毕竟孩子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都不如大人,他们的选择靠的是本能,而不是理性。
对策:少讲道理,多谈规矩
6岁前,少讲一些道理,多立一些规矩,让孩子敬畏并遵守规则,守住行为的边界。
怎么做呢?
第一,语言明确、清晰,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坚定
相比较冗长的道理,简短、有重点、明确的指令对年幼的孩子更有效。
比如你想让孩子放下手机,最好是停下你正在做的事情,走到孩子身边,向孩子表达你的态度。
你也可以轻拍他的肩膀,等到孩子看着你的眼睛,才与他说话。
情绪平和、态度坚定加上清晰的指令会比唠叨更加有用。
第二,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少说“不可以”
请尽量减少说“不可以”的次数,比如“不要爬那么高”、“不要大吼大叫”、“不可以在墙上画画”......否定的语言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且并不利于孩子理解和执行。
不妨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比如孩子的玩具散落一地,与其说:“不要把玩具扔在地上。”
不如说:“玩具应该放在你的箱子里”,这会让孩子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并着手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