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8.13 星期六 晴 日记第113篇
今天把武校关于关系的最后一课,家校关系看完了,内容记录下来。
一、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德就是做人。
教育是上所施下所效,养子使作善也。
做人和做事,家庭和学校各有分工,
家庭是孩子做人的主战场,学校教育是才的培养。
家校共育,培养孩子做人做事,
学校教育给孩子更多的是科学文化知识,人的培养,不要把所有的赌注押在学校教育上。
二、学校里没有圣人
学校的老师是职业人,不能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老师。
有的老师也不是完整的教育人,师德有问题。
没有一张试卷可以测量一个人的德行,不能把老师看成做人做事都很丰满的人,这是社会现实,因为人性很难考量。
老师不是完美的人,也有不理智,情绪失控的时候,家长要理解、原谅并接纳老师。
“亲其师信其道”要尊重老师,老师都希望孩子好,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老师的不好。
老师真的做错,私下打电话沟通。
尊重孩子的老师,就是尊重孩子的未来!
不要和老师成为对立面,那样的话,再好的教育也走不下去。
从人才的培养角度和老师与家长关系角度来看,都应该尊重老师。
因为关系重于教育!
三、家校间目标一致
老师和家长都希望把孩子教育好。
班级中有第一名,有倒数第一名,哪个孩子倒数第一,对于老师来说不重要。
老师也做不到消灭倒数第一,这无法避免。
但是谁倒数第一,对于家长来说太重要。
因为老师和家长的角色不同,决定了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同。
不要跟老师提特别的要求,不现实,老师一视同仁对待每一个孩子,不要给老师出难题,我们要换位思考,老师不止会关注你的孩子,更是一碗水端平,照顾到所有的孩子。
四、家校间站位不同
当孩子与孩子间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家长着急,老师也同样着急,但是老师更关注这件事情怎么处理。
不要求老师和父母一样对待孩子,
老师就是老师,家长就是家长,
要正确面对老师,换位思考。
我们在和学校之间遇到一些矛盾冲突的时候,怎么办?这是技术层面,前面讲的是观念,
首先要树立观念,没有观念,讲技术无用。
学校里发生的意外案例:
同样都是在学校里发生的意外,怎么来判断学校该不该承担赔偿责任,取决于
①学校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依法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②学校不存在未尽到教育、管理责任,无需承担责任。
学校只有两种职责:教育和管理,没有监护责任。
孩子在学校犯了错,伤害到别人,赔偿者是监护人-父母,而非学校,有些家长不懂法,不讲理,最终伤害的是自己的孩子。
所以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两者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法的角度来处理家校之间出现的冲突和矛盾,
要讲法,讲道理。
面对校园意外伤害事件,我们应该怎样面对?
杜绝“校闹”“园闹”
有些家长不依不饶,给孩子树立不好的榜样;
有些学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惯坏了家长的脾气,整个社会被惯坏。
所以必须回归到依法治国,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既要求家长也要求老师,既约束校长,也约束教育管理人。
家长面对孩子间的冲突要记住:我们是成年人,首先要理性地面对,而不是凭感性。
家长首先要面对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把事情放大。
不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工具,敲诈学校的工具。
现在的社会风气,导致一些人把学校视为可捏的柿子,捏的是校长和老师的士气,试想一下,孩子在这样的学校环境里还能被教育好吗?
所以必须要治理校闹:
学校不要息事宁人,家长不要无理取闹,不要用违法解决事情,解决事情靠的是规则、秩序。
要理性的面对问题,讲道理,懂法律,走程序,实现多赢!
家校要沟通。
人在极度愤怒、暴躁、紧张的前提条件下,智商降低值为零,
孩子在校犯错,老师和孩子处在情绪的高原状态,智商都会降低,
家长到学校打孩子,是在推卸责任,告诉别人是孩子的错,不是家长的错,释放的是自己的情绪,
老师把家长叫到学校来,等于是找了一杆枪,让家长来收拾孩子,
孩子被家长打,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为了证明自己,对抗父母,导致悲剧的发生。
悲剧可以避免,关键人物是老师。
老师要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能在情绪愤怒暴躁的时候打电话给家长,先初步解决问题,或者选择冷处理,等情绪稳定再和孩子沟通。
做老师要智慧,做家长也要智慧。
家校合育,合作育人,协同育人。
合,没有主次,是互动的。
家庭和学校合在一起,两者合力,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