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其艺术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语言的艺术性尤为关键。
家长要善于把自己的期许用语言的形式传递出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著名观点“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际上讲的就是暗示的问题。比如有位妈妈希望孩子增强自控力,便按照自己孩子的模样画了个“自控力小达人”,剪下来贴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还经常说类似于“你今天控制住了自己想要玩游戏的冲动,先去完成了英语作业,自控力简直爆棚!”等具化的语言,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向着妈妈的期望进步。
用“你认为呢?”代替“我认为”,用“我表达清楚了吗?”代替“你听懂了吗?”等这一类的沟通技巧,不仅对于职场中的成年人很友好,也可以向孩子传递平等对话交流的信息,让孩子更容易敞开心扉,向你倾诉。
总之,家长要善于观察总结自己孩子的品性,多了解孩子的话语体系,多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和适合孩子特性的方式与孩子交流,这就是家庭教育中艺术性的表现。
一边陪孩子一边看手机,谈不上“高品质陪伴”
除了语言,行动也很重要。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充满设计感的行动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假如你希望孩子会规划自己的时间,那么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来给他一个可以不断被优化的方案。
有效陪伴可以是和孩子在书房一起学习,也可以是和孩子在厨房一起研究美食,在书桌前一起探讨问题,在餐桌上一起分享感受,在花园里一起散步,在户外一起骑车……无需时间过长,15-30分钟足矣。但必须是心无旁骛的,一边陪着孩子一边心猿意马的想着手机里尚未回复的信息或是想着明天的工作行程,只有身体的跟随,没有心灵的契合,这不是高品质的陪伴。
当然,有效的陪伴不是让家长一切围着孩子转。家长自己的事业追求、为自己的价值和目标努力奋斗的样子,正是孩子无声的榜样,让自己成为孩子内心仰慕崇敬的人,家庭教育的效能也会大大提升。
人的成长发展是多维度的,就像武校说的,家校联合,既需要学校教育的引领,也需要家庭教育的保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围绕孩子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形成协同。相比较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注重对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社会理解和适应能力的培养,重视让孩子成为“人”,终极目标是让孩子获得幸福。这是“双减”下家庭教育功能的理性回归,也是家庭教育破局的最终价值指向。
父母应该是孩子的识别器。孩子就是这个世界百花园里的百花:有玫瑰,有棕榈,有松树丛,有树雕……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花园里的花没有两朵是一模一样的。
愿我们都做有智慧的父母 在育儿路上一起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