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头的“阿伦森效应”很贴合今天的内容,事件中的老人确实是位攻心高手,用外部奖励增加几位青年的兴趣,让兴趣变成一种责任,之后不断地将奖励递减,成功引起青年们的逆反心理。这样的方法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把这一方法用在儿童作业管理上,效果甚佳。在调动儿童写作业的热情时,适当运用逆向思维,提起孩子的兴趣,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不要把方法用错了。
不管老师还是家长,对于不写作业的孩子,惯用的方法就是“罚你写作业”,上课开小差罚写作业,下课打闹罚写作业,考试考差了罚写作业,似乎罚写作业在教育中是万能的,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但是再仔细一想,写作业本是学生应尽的义务,如果我们把写作业变成一种惩罚的手段,孩子还会积极履行他们的义务吗?其实刚上学时,大部分孩子是喜欢写作业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愿意完成作业,即使写了也字迹潦草,错误不断,为什么呢?想一想,这些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有多少次活在被“罚写作业”支配的恐惧中?时间久了,写作业成了他们厌恶的一件事,他们又如何能写好?为什么要让孩子写那些毫无意义的惩罚作业?这只是一种大人对付小孩的暴力手段,在出气,与教育无关。
之所以让孩子反感,变得不爱写作业,是因为许多教师和家长都用错了方法,恰恰相反的是,想让一个孩子喜欢和珍惜学习和写作业,就不要在这方面给的太多太满,更不能作为以为作为交换条件或者惩罚手段,而要适当的剥夺,如果不能好好的写作业,就剥夺他写作业的权利,孩子知道写作业是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如果完不成,第二天必定会受到老师批评,这时他已经产生了写作业的愿望。我们就趁热打铁,让他明白,既然你想写,那么,写得好跟写的差用的时间是一样的,费的力气也是一样的。孩子真正认识到这一点了,他一定会认真把作业写好。
不论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清楚地知道,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定要将孩子往我们的目的上引导,不要把孩子推到教育的对立面。希望我们都是在教孩子,而不是在操纵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