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得好, “ 每一个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再好心的话语和教导,如果过了度,照样会变成伤人的荆棘,刺在孩子心头。为人父母,会说话是本事,但懂得闭嘴,才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
1.当孩子专注时,请闭嘴,别让陪伴变成了“干扰
看过一个视频:女儿咪咪在房间里写作业,妈妈动不动就进去催促打扰。
“咪咪,快点写。”
“咪咪,不能调整那个计时器,听见了吗?”……
一会儿关注咪咪的拿笔姿势不对:
“哪个老师教你这么拿笔的?”
一会儿又时不时提醒她答案算错了。最后,咪咪实在忍受不了,彻底爆发,哭着对妈妈说:“我不想写了。”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当孩子在专注做某件事时,如果父母总是出声干扰,就会打乱孩子玩耍、学习的节奏感和内心的秩序感,严重破坏专注力。比起无休止的唠叨和事无巨细的照顾,安静的陪伴和得体的退出,更能让孩子在独处中成长。
记得一位校长说过:“孩子只要有这两项能力学习就不会差:一个是专注力,一个是记忆力。”但大多数时候,孩子的专注力不是靠培养的,而是需要我们保护出来的。而保护孩子专注力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我们学会闭嘴,做到不打扰。
2.当孩子想尝试时,请闭嘴,别让担心变成“诅咒”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过:“一定程度的担心如果是饱含爱意的话,那么过度的担心就等于诅咒。”看过综艺《新生日记》后,我一直对姜潮印象深刻。姜潮的妈妈,是一个时刻担心孩子的母亲。从小到大,她一直跟在姜潮屁股后面照顾他,叮嘱他。直到姜潮结婚生子,妈妈依然会把“注意安全、好好吃饭、不要乱玩”挂在嘴边。就连和妻子一起学瑜伽、做头发、上护理培训班,妈妈都是形影不离地陪着。连姜潮自己都说,妈妈的过度担心让他变得自理能力很差,胆子小,什么都不敢尝试。我想起多年前有位学生,留言说过自己的经历:“我感觉我妈的嘴,简直跟开过光的乌鸦嘴一样。8岁时我学自行车,她总是跟在我后面喊着‘你小心点,会摔伤的’,我被她提醒后更加怕得战战兢兢,于是真摔伤了腿。所以直到现在,我也没学会骑自行车。
当父母因为过度担心,而总是用一些消极的语言不断提醒和暗示孩子之后,就会让孩子的大脑不自觉向这种暗示靠拢。那么,这些担忧就会慢慢控制他的思想,影响他的行为,最后“怕什么,来什么”
3.当孩子犯错时,请闭嘴,别让焦虑阻碍了成长
《听孩子说胜过对孩子说》一书的作者王双双,在书中分享过自己的育儿故事:每个孩子刚开始拿笔写字,都会有姿势不标准,字写得歪歪扭扭的情况,王双双的女儿也是一样。于是她不停地纠正孩子拿笔的姿势,看她写得不好的字就帮她擦掉,让她重新写。
后来,女儿委屈大哭着控诉,“妈妈,你不可以这样,我写的很累的。”孩子觉得妈妈否定了自己的成果,妈妈觉得自己是为了女儿好,于是母女之间都有了怒气。
身边有太多这样的父母,他们看起来温柔和善,特别希望帮助孩子去进步,所以总是习惯性地去纠正孩子的各种小习惯、小错误。可这样一来,孩子不仅不能感受到学习和游戏的乐趣,反而充满了被父母监控和指责的紧张感、挫败感。
为人父母,我们都很急,急于让孩子做对,急于让孩子成长,急于让孩子变完美,可我们却忘了:
成长本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如果替孩子屏蔽掉了所有困难,其实也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为人父母最大的远见,就是不急于替孩子纠错,允许孩子试错。
4.当孩子想倾诉时,请闭嘴别让说教封闭了亲子沟通的路。贴吧里曾有一位妈妈提问:“孩子跟同学打架,被老师请家长,我应该和他说些什么?”其中一个高赞回答说:“如果是我,我什么都不想说,我想听他说。”
比起妈妈喋喋不休谈论“打架不对”,比起反复追着孩子让他保证“以后再也不打架”,妈妈更应该做的是听儿子说。听听他为什么打架的理由,是被别人欺负还手,还是主动想要挑衅别人;听听他事情发生后心里的想法,是否有委屈和后悔,是否有心事和秘密。
“倾听是把注意力放到对方身上,它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
想要成为优秀的父母,就一定要学会“闭嘴”。
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他的脚步不可能和我们一样平稳快速,我们能做的就是:少说话,多陪伴,用无声的支持,让孩子获得披荆斩棘的底气。
所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们:
“嘘,别说话!默默看着孩子,让他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长大吧!”
亲子共成长,我依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