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跟先生请我的几位朋友吃饭,期间一个朋友貌似敬酒时不如酒规,先生挑理了,当场就给他指出,弄的有点尴尬。结束时先生因为临时有事又没跟着去外面送客。两件事加一起我对先生非常不满,心里很不舒服。而且还确定的认为这事绝对是他的问题,回家路上就指责抱怨批判。开始他还没大说啥,后来被我抱怨烦了,就开始反击。当时自己有情绪、说那些话的念头都能清晰看到。因为是成长中人,我没向以前那样纠缠太久,到家就各自休息了。
早上晨练时,因读书结束晚,没跟先生儿子一起。自己一个人想起昨天晚上的事,心里还没放下,而且是很久没有的对先生有气的感觉了。
不过当想到上回践行小记写的“非常在意对方的问题,自己同样有”。当时一下子内观到了问题源头,自己如此不舒服跟先生无二。以先生挑朋友理为例,是感觉朋友不尊重他,面子上过不去,产生烦恼心,是小我呈现。反观我自己,看到他现场反应过激行为,对他不满反应一样较大,不也是觉得使场面尴尬丢我的面子,小我呈现吗? 好名心在作怪? 在意他没送客同样如此。
当念头一转,反求诸己,清楚的看到了自己的问题,愧意油然而生:自己的病没看见,却厌恶人家的病,还不自知的用各种谬理去证明自己是他有问题,潜意识让人家心服口服。殊不知自己出现这样的症状也等同他病,自己病没看到不能得到医治,还跑去抱怨生气人家看不见自己的病,不去病,真是五十步笑百步啊!
看到即疗愈,看见自己问题对先生一下子释然了。心变事化,回到家对先生言行都翻转了[微笑]。
从今天关照我暗下决心,再遇类似事,我一定用我的爱慢慢去帮助先生调节。
从今天起,“当自己看不惯别人自己潜在同样有问题。”“当自己内心因别人不舒服时,自己已经不在道上了。”这两句话我深深印刻心里,时刻惊醒自己挖出病根。《道德经》七十一章“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就是这个道理吧!